足迹
赣南风格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7章 砺剑(第1页)

瑞金的决策传达到红二军团指挥部时,已是十月中旬。中革军委的判断与周安民情报处搜集来的信息相互印证:敌人第四次“围剿”的部署正在加速,预计大规模进攻将在年底或明年初展开。时间,前所未有的紧迫。

贺龙总指挥一拳砸在摊开的地图上:“老蒋这是要跟我们拼命了!也好,就让他来看看,咱们红二军团这把刀,磨得够不够快!”

政委恽代英相对冷静,但语气同样坚定:“军委要求我们,利用最后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巩固部队,提高实战能力。尤其是新编组的军团直属分队和干部交流后的协同,光靠日常训练不够,需要见见真章。”

林峰立于一旁,目光凝视着地图上赣南与闽西交界处的一片区域,那里标着“会昌、寻乌边区”,地处中央苏区南部边缘,敌我势力交错,盘踞着几股以地主武装和国民党保安团为主的反动势力,他们构筑碉堡,推行保甲制度,对苏区南部安全构成威胁,也像楔子一样阻碍了苏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总指挥,政委,”林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我建议,进行一次军团规模的实兵实弹战术演习,同时,拔掉南部这几颗钉子。”

贺龙浓眉一挑:“哦?具体说说。”

“演习区域就设定在会昌、寻乌边区。以红五军为主攻,红八军为阻援预备队,红十六军负责侧翼迂回和后勤警戒。军团直属炮兵、工兵、通信分队全部拉上去,配属给主攻部队。”林峰走到地图前,用手指划出几个箭头,“目标是拔除马鞍山、罗塘、澄江等地的七处主要敌据点。这些据点规模不大,但工事完备,正好用来检验我们的攻坚和破袭能力。此次行动,一为实战练兵,二为扫清南部障碍,三为缴获物资补充军团。”

恽代英沉吟道:“一举三得,想法很好。但要注意,这是军团成立后的第一次联合行动,各部协同是关键,务必周密计划,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明白!”林峰立正应道,“我将亲自拟定作战计划,并随红五军前指行动,确保指挥顺畅。”

命令下达,红二军团这部刚刚经过初步整合的战争机器,高效地运转起来。各军迅速开赴指定集结地域,参谋人员昼夜不停地完善作战细节,后勤部门开始向前线输送物资。

林峰将指挥部前移至靠近红五军攻击出发阵地的位置。他能感觉到,随着军团力量的调动,脑海中系统的“后勤评估”功能正在对整个军团的物资流动进行着宏观的监控,虽然无法精确到每一颗子弹,但对粮食、弹药基数的总体消耗预估,为他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那种因大规模组织协同而产生的“组织凝聚力”,也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系统,虽然缓慢,却坚定地修复着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战斗首先在马鞍山据点打响。这里是敌人经营已久的一个核心据点,建在山腰,碉堡林立,火力交叉配置。

红五军新任军长赵永贵亲自指挥攻击。按照林峰制定的预案,军团直属炮兵营的四门老旧山炮和集中起来的迫击炮率先发言,炮弹呼啸着砸向敌人的碉堡和外围工事。炮火准备时间不长,但重点明确。

炮声未歇,精心挑选和训练出的爆破队,在机枪火力掩护和工兵开辟的通路下,迅猛接近敌前沿。他们利用地形,灵活规避敌火力点,将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塞进碉堡的射击孔或底座。

林峰站在观察所里,举着望远镜,全身心投入。他没有直接使用“战场态势感知”——那对精神消耗太大,范围也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军事素养和参谋团队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但偶尔,在某个关键时刻,一种直觉会突然闪现,让他注意到某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一处机枪火力间歇的规律,或者一段被敌人忽视的陡坡。

“告诉三团一营,从东南侧那个小陡坡尝试攀爬,那里敌人火力覆盖似乎有死角。”林峰通过电话向赵永贵建议。

命令很快得到执行。一营尖刀班果然利用陡坡和炮火造成的烟雾,成功攀上,打掉了威胁侧翼的一个重要火力点,为后续部队打开了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