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从警察开始的小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8章 人心似水(第2页)

“沈书记?听说过,好像是干了不少实事,抓了不少贪官。”老人顿了顿,压低了声音,“但官嘛,都差不多,上面政策是好的,到了下面……谁知道呢?关键是看我们这些老家伙,最后能不能真正得实惠。”老人的话里,有期待,但更多的是长期形成的、对政策执行力的不信任感。

这盘棋,沈青云看了很久。他看到的不仅是棋路的博弈,更是市井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政府复杂而微妙的态度——既有依赖和期盼,也有疏离和疑虑。

午后,沈青云走进一个免费的市民公园。阳光和煦,许多老人在这里散步、锻炼、带孙子。他在一个长椅上坐下,旁边是一位正在看顾孙子的老奶奶,小孩在蹒跚学步。

“阿姨,带孙子呢?真可爱。”沈青云搭话。

老奶奶慈爱地看着孙子,笑着回应:“是啊,儿子媳妇都上班,就我们老两口带。”

“现在带孩子辛苦吧?听说幼儿园也挺贵的。”

“可不是嘛!”老奶奶的话匣子打开了,“好的公立园进不去,私立的一个月好几千,比上大学还贵!看病也难,专家号抢不到,普通医院又怕看不准。我们老了,有点毛病就去社区医院开点药,也不敢给儿女添太多麻烦。”

这时,一个骑着电动三轮车、车上挂着“疏通管道”牌子的中年男子停在附近,拿着馒头就着白水吃,显然是他的午餐。沈青云注意到他手指粗糙,衣服上沾着污渍。

沈青云走过去,递了瓶刚买的水给他:“师傅,辛苦了,喝点水。”

男子愣了一下,连忙摆手:“不用不用,老板,我带了水。”

“拿着吧,天热。”沈青云坚持。

男子感激地接过水,有些拘谨地笑了笑:“谢谢老板。”

“生意怎么样?”沈青云问。

“凑合吧,养家糊口。”男子叹了口气,“现在活不好干,竞争大,平台抽成也高。有时候干完活,遇到挑剔的客户,各种找理由压价,心里憋屈也没办法。”

简单的交流,让沈青云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谋生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在面对市场风险和客户压力时的无力感。

傍晚时分,沈青云来到一个新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窗明几净,设施齐全,有阅览室、活动室、便民服务窗口。但此时里面的人却不多,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整理资料。

沈青云以想了解社区服务为名,与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聊了起来。

“咱们中心平时来的人多吗?”他问。

工作人员有些无奈地笑了笑:“白天老年人来活动一下的多,晚上和周末年轻人可能多一点。但很多服务……其实居民还是习惯跑街道办或者区里,觉得那里更‘权威’。我们这里能直接办结的事情还是有限。”

沈青云注意到,服务中心的墙上挂着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但有些表述比较官方化,不够通俗易懂。他试探着问一位来办事的大妈对中心的看法,大妈直言:“地方是挺好的,就是有时候问个事,他们也得打电话问上面,不能当场拍板,还是得跑远路。”

内心的波澜与决断

一天的“漫游”结束,华灯初上。沈青云独自走在回省委大院的路上,心情远不如出来时轻松。菜市场摊主的抱怨、老城区棋友的怀疑、带孙老人的无奈、管道工的艰辛、社区服务中心的尴尬……这一幅幅鲜活的面孔,一句句朴实甚至带着牢骚的话语,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

他意识到,尽管自己在宏观层面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查处了不少腐败分子,但在微观层面,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政府的服务与民众的期待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门好进、脸好看”初步实现了,但“事难办”的根子尚未完全铲除;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落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依然梗阻重重;科技手段日益先进,但与部分群众的需求和习惯脱节;百姓对高层级领导的信任度有所提升,但对基层执行力的信任基础依然脆弱。

“政法工作,说到底是为了人民。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能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那么,一切成绩都是空中楼阁。”沈青云在当晚的工作笔记上重重写下了这段话。

他决定,接下来政法委的工作,除了继续抓好维护稳定、扫黑除恶、司法公正等“大事”外,必须更加聚焦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优化政法公共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关乎民生的“小事”上。他要推动一场更接地气、更贴近民心的“微改革”,让政法工作的成果,真正像阳光和水一样,流淌进这座城市最细微的血管,滋润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人心似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意为镜,能照见功过得失。这一次深入市井的行走,如同一剂清醒剂,让沈青云更加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也为他接下来的施政注入了更深厚、更质朴的民本情怀。他的西南政法新征程,在经历了高层的博弈、边境的烽火、系统的整肃后,终于沉潜下来,回归到了最初的本源——为民服务。而这,或许才是他作为省委政法委书记,最根本、也最崇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