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从警察开始的小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8章 人心似水(第1页)

“清源行动”在西南政法系统内部引发的震动尚未完全平息,沈青云却已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深知,政法工作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最终的评判标准,也在于人民。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终究是隔了一层。他需要更直接地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一场不带明确调研目的、近乎“漫游”式的民间走访,在他的安排下悄然开始。

天色微明,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沈青云穿着一件半旧的夹克,独自一人走进了离省委大院几站地外的一个大型露天菜市场。空气中弥漫着蔬菜的泥土味、水产的腥咸和早点摊的油烟味,嘈杂而充满生机。

他在一个卖本地土猪肉的摊位前停下,看着摊主熟练地分割着猪肉。

“老师傅,这肋排怎么卖?”沈青云操着略带北方口音的普通话问道。

“四十八一斤,今天的好,新鲜着呢!”摊主是个黑瘦的中年汉子,抬头看了他一眼,手上动作不停。

“有点贵啊。”沈青云随口还价。

“老板,这还贵?你是不知道,现在检疫、运费、摊位费哪样不涨?我们也就赚个辛苦钱。”摊主抱怨道,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不像那些当官的,动动嘴皮子,钱就来了。”

这话带着明显的牢骚。沈青云心中一动,没有表露身份,反而顺着话头问:“哦?当官的怎么就来钱容易了?”

摊主似乎找到了倾诉对象,压低了些声音:“嗨,还不是那些检查的、管理的?隔三差五来,稍微不合规矩就罚款,有时候还得‘表示表示’才能过关。我们这小本生意,难啊!”他叹了口气,眼神中带着无奈和对某些权力的不信任。

沈青云默默记下,买了两斤肋排。转身走向一个卖豆制品的老太太摊位。

“阿婆,豆腐怎么卖?”

“两块五一斤。”老太太声音温和。

沈青云注意到她摊位角落贴着一个微信和支付宝的收款码,但来往的顾客多是付现金,她找起零钱来有些慢。

“阿婆,怎么不多用手机支付?方便些。”

老太太摇摇头,苦笑道:“用不惯那玩意儿,而且听说有时候会不到账,心里不踏实。还是收现金实在,就是有时候怕收到假钱。”

简单的对话,却让沈青云感受到了科技发展与部分群体适应能力之间的鸿沟,以及底层民众对不确定性的天然谨慎。他意识到,政府推动的“便捷服务”,若不能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接受程度和信任建立,可能效果会打折扣。

穿过嘈杂的菜市场,沈青云信步走入一片待改造的老城区。狭窄的巷子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和低矮的瓦房。几个退休老人正围在巷口一棵大榕树下下象棋,旁边还有几人围观。

沈青云凑过去,安静地站在一旁观看。棋局正酣,两位对弈者凝神屏息,围观者则不时低声议论、支招。

“将!没棋了吧?”执红棋的老者得意地一拍大腿。

“嘿,赖皮!你刚才那马别着腿呢!”执黑棋的老者不服。

“谁看见了?老张,你评评理!”

旁边一位戴眼镜的老者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说:“老李,你这马确实蹩脚了,这步不算。”

一阵笑闹和争论后,棋局重新开始。

沈青云微笑着看了一会儿,随口问旁边一位观棋的老人:“老师傅,在这住了不少年了吧?这片听说要拆了?”

老人打量了他一下,见他面生,但气质不像坏人,便叹了口气:“住了大半辈子喽!拆是说了好几年了,雷声大,雨点小。补偿标准谈不拢啊,开发商心黑,政府……唉,也不知道管不管用。”老人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官方承诺的些许怀疑。

“我听说新来的沈书记,挺关注民生工程的?”沈青云试探着问。

“沈书记?听说过,好像是干了不少实事,抓了不少贪官。”老人顿了顿,压低了声音,“但官嘛,都差不多,上面政策是好的,到了下面……谁知道呢?关键是看我们这些老家伙,最后能不能真正得实惠。”老人的话里,有期待,但更多的是长期形成的、对政策执行力的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