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家庭会议上的终极抉择(第1页)

双份理想教职Offer带来的巨大喜悦持续了几天,但很快,一种更为审慎和复杂的情绪开始占据主导。除了C校这份近乎完美的“双职工”方案外,他们之前申请的其他几所学校也陆续传来了消息:一所西海岸顶尖名校(A校)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单聘职位(给顾言澈),另一所中西部强校(B校)也发来了待遇优厚的Offer(给苏念晴)。虽然内心已倾向于C校,但面对这些同样顶尖的选择,他们觉得有必要进行一场最正式、最彻底的评估,以确保最终决定是理性思考下的最优解,而非一时冲动。

于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当苏念在婴儿床里安睡时,顾言澈和苏念晴在书房召开了一次正式的“家庭战略决策会议”。书桌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一个白板、几支彩色记号笔和一叠便签纸。氛围严肃,如同即将决定一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走向。

“开始吧。”顾言澈打开一个空白的Excel表格,在第一行列出表头:评估维度、权重、A校(西海岸)、B校(中西部)、C校(东海岸,双聘)、评分说明。

苏念晴站在白板前,准备同步记录要点。

第一步,明确决策核心与权重分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决定了后续评估的导向。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考量是什么?”苏念晴提问。

经过讨论,他们确定了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并赋予了权重(总分100%):

1.学术发展平台(30%):包括学校院系声誉、科研资源、启动配套、同事水平、研究生质量、长期晋升前景。

2.家庭生活质量(25%):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通勤时间、社区环境、自然环境与气候、文化氛围。

3.子女成长环境(20%):学区质量、daycare资源、社区安全、多元文化exposure。

4.家庭支持与协作(15%):双职工支持政策、地理位置(离双方家庭远近、旅行便利性)、工作-生活平衡文化。

5.个人偏好与价值观(10%):对城市规模的喜好、对挑战与稳定的倾向、对特定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步,逐项调研与信息输入。他们利用整个下午,分头搜集、核实并输入每个学校在每个维度下的具体信息。

1.学术平台:顾言澈负责对比启动资金数额、实验室面积、设备预算;苏念晴则评估院系教授的研究方向匹配度、跨学科合作中心实力、以及NSFNIH历年资助情况。

2.生活质量:他们查询了三地的房价中位数、房产税、日常消费指数、通勤时间报告、气候数据。

3.子女教育:他们研究了Niche和Greatschools上的学区评分、daycare的平均等待时间和费用、社区犯罪率数据。

4.家庭支持:重点评估C校双聘方案的具体细节(实验室是否相邻、联合申请经费的支持度),并比较三地飞往中美两国的航班便捷性和成本。

5.个人偏好:坦诚交流各自对西海岸创新活力但高压力、中西部宁静但相对封闭、东海岸底蕴深厚且资源密集的看法。

第三步,量化评分与加权计算。在掌握了充分数据后,他们开始为每个选项打分(1-10分)。

这个过程充满了激烈的辩论:

“A校学术声誉无疑是最高的,单项可以打9.5分,但生活成本权重25%下,房价这一项可能只能得4分。”顾言澈客观分析。

“B校学区极好,生活成本低,子女教育项可打9分,但学术圈相对封闭,对我们交叉研究的长远支持度,我打7分。”苏念晴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