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家庭会议上的终极抉择(第2页)
“B校学区极好,生活成本低,子女教育项可打9分,但学术圈相对封闭,对我们交叉研究的长远支持度,我打7分。”苏念晴提出看法。
“C校学术平台单项可能8.5分,不如A校,但双聘方案在‘家庭支持’项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可以打满分10分,而且东海岸离双方父母都比西海岸近不少。”
他们像学术辩论一样,为每一个分数寻找数据支撑,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目标一致:逼近最客观的评估。最终,加权平均分计算出来:
A校(西海岸):8.2分
B校(中西部):7.8分
C校(东海岸,双聘):8.6分
数字清晰地显示,C校综合得分最高。
第四步,超越数字的质性分析与最终裁定。分数是参考,但最终决定需要结合无法量化的因素。
他们看着白板上的结果,陷入沉思。
“C校分数最高,主要赢在‘家庭支持’和平衡性上。”苏念晴总结。
“嗯。A校学术巅峰,但需要其中一人做出较大牺牲(跟随配偶),且生活压力巨大。B校生活安逸,但学术上限可能受限,且地理位置对国际合作不便。”顾言澈分析。
“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极致的个人学术成功,还是家庭与事业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协同发展?”苏念晴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沉默片刻。顾言澈抬起头,看向苏念晴,目光坚定:“我们一直的优势,在于合作。选择C校,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这种合作模式制度化,最大化‘1+1>2’的效应。这所大学处于上升期,有活力,支持交叉,正是我们需要的土壤。也许不是当下最耀眼的,但可能是最有利于我们长期共同发展的。”
苏念晴点头,眼神明亮:“我同意。学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在一个能让我们彼此成就、家庭幸福的环境里,我们或许能走得更远、更稳。为了所谓的‘顶尖’而牺牲一方的机会或家庭的稳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共识,在深入的理性分析和坦诚的价值碰撞中,水到渠成。
“所以,决定是——”顾言澈伸出手。
“C校。”苏念晴握住他的手,笑容绽放。
那一刻,书房里弥漫着一种平静而强大的力量。这不是妥协,而是基于深刻自省和共同愿景的主动选择。他们用最擅长的理性工具,为自己的未来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这个决定,关乎职业,更关乎生活,关乎“我们”和“家”的整体幸福最大化。
家庭会议结束,决策已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起草接受函,并开始筹划迈向新生活的万千事宜。查尔斯河畔的灯光下,这对年轻的学者夫妇,用他们的智慧和默契,为人生下一个辉煌篇章,写下了坚定而清晰的开篇。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