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1页)
晨光惨白,像稀释了的牛奶,漫过窗棂,却照不透林晞心头的冻土。三个月。九十天。屏幕上那条断崖式下跌的曲线,不是预测,是判决书。
她坐在冰冷的椅子上,很久,一动不动。冰箱的嗡鸣,楼下早高峰隐约的车流,世界还在按它麻木的节奏运转。而她,被一个宇宙尺度的秘密压垮,喉咙被无形的力量扼住,发不出任何声音。
不能崩溃。崩溃产生的剧烈情绪波动,只会成为它们更甜美的食粮。
她强迫自己站起来,用最后一点自制力,执行最基础的生存程序:烧水,冲泡速溶咖啡。滚烫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虚假的暖意,却点燃不了任何希望。
她需要证据。不是她自己破译的碎片,不是那个骇人的噩梦。需要能摆在任何人面前,无法被驳斥的、冷硬的、科学的数据。需要证明这不仅仅是一个精神濒临崩溃者的臆想。
她的个人权限不够。她需要眼睛。更多的眼睛,看向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她想起了“织梦者”论坛。那个深海般的巢穴。里面并非全是沉溺于交易的瘾君子。有一些人,像她一样,困惑,警惕,记录着异常。他们零星地发帖,谈论“交易后的空洞感”、“记忆的毛刺感”、“偶尔在梦境边缘瞥见的冰冷结构”,但他们的声音很快被寻求更美妙“梦境配方”的狂热帖子淹没。
她需要找到他们。甄别,串联。
她创建了一个匿名节点,层层加密,像在黑暗中披上隐形衣。她不能直接抛出那个灭世的结论,那会立刻被当成疯子。她开始用最冷静、最技术化的语言,发帖询问。
“观测到前庭神经信号异常与‘飞行体验’回报强度的相关性统计,是否有同好数据支持?”
“讨论:海马体γ波振荡与所谓‘记忆重现’的相位同步问题——是否存在非自然诱导迹象?”
“征集:全球背景情感波动频谱分析(基于公开神经监测数据)的异常模式识别。”
帖子沉静,像投入深海的石子。但几个小时后,开始有零星的加密回复被发送到她的临时缓存区。
一份来自北欧某国的匿名数据包,记录了当地睡眠实验室志愿者在经历“强烈正面梦境”后,前庭功能测试出现的显著性偏差图谱。
一段来自东亚某研究机构的残缺日志(发送者声称是“意外获取”),显示某次大规模“希望反馈”注入期间,区域性脑电活动出现了诡异的、类似强直-阵挛发作前期的同步化尖峰,但受试者主观报告仅为“愉悦和平静”。
一个位于南半球的观察者,发送了一段他自己录制的、来自梦境边缘的“噪音”——与林晞从天文台数据里提取的那段,频率特征高度相似,仿佛来自同一个冰冷的源头。
碎片。都是碎片。但指向同一个方向。
她小心翼翼地接触这些回复者,用预设的密码学谜题验证身份,逐步建立了一个极其脆弱的、仅有七个节点的隐秘网络。他们自称“掘墓人”——挖掘被埋葬的真相。
风险与日俱增。她能感觉到“视线”。并非总是来自彼岸。有一次,她试图深度访问一个军方背景的神经接口研究数据库时,她的匿名节点差点被一道凶狠的反追踪程序锁死。她切断了所有连接,心脏狂跳了半个小时。那不是彼岸的技术,那是人类的防御机制。有什么人或组织,在守护着某些秘密,不让任何人窥探。
另一次,她在分析一段异常情感抽取波动时,突然陷入短暂的意识断层。大概只有一两秒。她“醒”来发现自己正无意识地在纸上反复画着同一个扭曲的几何符号,笔尖几乎戳破纸背。她完全不记得自己画过这个。那符号冰冷、非人,带着一种令人极端不适的逻辑感,像那段星际噪音的视觉呈现。
是警告。还是标记?
她不敢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