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渺小的观察者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第1页)

地下室空气凝滞,终端屏幕的幽蓝冷光映在林晞脸上,像覆了一层薄冰。那段破译出的信息在她颅内尖啸,每一个词都带着倒钩,撕扯着她对现实的全部认知。

神经毒素。前庭破坏。记忆篡改。

还有……终极的榨取。

她猛地向后一仰,旧转椅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胃里翻江倒海,她干呕了几下,什么也没吐出来,只有喉咙深处泛起的铁锈味。冰冷的恐惧攥紧了她的心脏,每一次搏动都沉重而艰涩。

她曾是参与者,甚至暗自欣喜于这独特的“天赋”。现在,她知道了代价。不仅是她个人的代价,是所有人的。

她跌跌撞撞地冲出气象站,外面的天光刺得她眼睛生疼。城市依旧喧嚣,车流如织,行人面无表情地穿梭。他们一无所知。他们的悲伤、愤怒、甚至偶尔闪过的微小的快乐,都在睡梦中被无声地收割,换回一点点精心调配的幻觉,维持着这虚假的、被圈养的正常。

她回到自己的公寓,像逃离犯罪现场。锁上门,拉紧窗帘,将自己浸入一片昏暗。但知识一旦获得,就无法退回。她感觉自己能“听”到城市上空无声的交响——无数细微的情感波动,如同萤火,被无形的引力抽离,汇向虚无的彼端。

她必须确认。

她重新打开电脑,不再浏览那些边缘论坛。她潜入学术数据库,调用最高权限的科研监控网络——这是她之前一次用一段极其强烈的、表演出来的“顿悟狂喜”换来的临时访问权,本该用于“提升认知效率”。

她搜寻全球性的神经活动监测数据。模式识别算法被她修改,专门追踪与情感处理相关的特定脑波谱异常。结果让她手脚冰凉。

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深度睡眠阶段,与负面情绪处理相关的脑区(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腹内侧部)异常活跃,其活跃模式呈现出非自然的、高度同步化的尖峰,紧接着,便是伴随着多巴胺、内啡肽释放的、同样异常的奖赏回路激活——对应着“希望”的注入。这种“激活-奖赏”的循环,正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

就像成瘾。

她调出医疗数据库。与前庭功能紊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相关的就诊记录,在过去五年里呈指数级增长,患者普遍描述一种“非典型性”、“仿佛大脑被重新接线”的失衡感。记忆门诊的报告显示,“虚假记忆综合征”和“记忆清晰度异常提升”的案例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声称自己“梦境异常清晰”的人群中。

数据不会说谎。趋势线无情地指向那个可怕的结论。

交易在加速。系统在优化。收割的效率越来越高。

而她,林晞,是少数能看到这屠宰场全貌的人。

一种巨大的孤立感几乎将她压垮。她不能对任何人说。谁会相信?只会被当作精神分裂的臆想。那些沉溺于“希望”馈赠的观察者同僚?他们早已是系统的共犯,被虚假的报酬豢养,绝不会相信,更不会反抗。

她孤立无援。

几天后,一次强制性的公司团建。喧闹的餐厅,同事们笑着,喝着,交换着乏善可陈的八卦和抱怨。林晞坐在角落,食不知味。她看着市场部的薇薇安,一个总是妆容精致、活力四射的女孩,正兴奋地分享她最近的“美梦”。

“真的,太真实了!我梦见我飞过了雪山,空气冷冽得像刀子,但阳光照在雪顶上,金光闪闪!我还看见我奶奶了,她走了十年了,在梦里那么清晰,她还对我笑,说我在外面要好好的……”

薇薇安的脸上泛着红晕,眼中闪烁着被赐予的、虚假的幸福光泽。

林晞的指尖掐进掌心。她看到薇薇安眼底深处那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那是前庭系统被反复蹂躏后的神经性耗竭。她听到薇薇安描述奶奶的细节时,那过于流畅、过于完美的措辞——典型的虚假记忆特征,被精心编辑过,抹去了一切粗糙的真实感。

“真好,”旁边的同事羡慕地附和,“我好久没做过这么好的梦了,要么就是睡不着,要么就是醒了什么都记不住。”

“你要放松点,”薇薇安热心建议,仿佛掌握了某种秘诀,“睡前别想工作,试试冥想?我感觉最近睡眠质量特别好,每天醒来都充满希望!”

林晞感到一阵恶心。她们在比较毒品的纯度,炫耀着自身被剥削的程度。

她借口去洗手间,逃离了那片欢声笑语。冰冷的水流冲刷过手腕,却无法洗去那彻骨的寒意。镜子里她的脸,苍白,眼底带着黑沉的阴影,那是知晓真相的代价。

就在她抬眼的瞬间,镜中的影像似乎滞涩了一帧。

极其短暂,几乎无法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