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美国人的战略误判(第2页)
“这不可能!”
李干淡淡地说道,“勃日夫已经于当地时间凌晨3时05分死亡。”
他看了看时间,道,“也就是3个小时前。”
贝希小组三人立即自己的手表,又去看墙壁上的挂钟。
莫斯科时间比东大时间慢5个小时,换言之,勃日夫是东大时间8时05分下线的,现在是11时05分。
不可能!
李干是怎么知道如此机密的消息的?
东大是情报工作能力不可能比得上中情局!
这不可能!
贝希起身,神色凝重地说,“李先生,我要求休会。”
李干当然同意。
贝希小组三人急匆匆地走了。
看着完全失去了基本稳重的三人离开,林小茹感到很奇怪,问,“旅长,他们这是怎么了?苏联那边的总文书更替,他们怎么比他们换总统还紧张?”
李干说,“安德洛夫是改革派,这帮人对苏联的情况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要是当了总文书,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美国人当然不希望苏联回血了。”
说到这里,李干干脆在笔记本上一边画画写写,一边给林小茹上课。
“自70年代那场乌克兰平原大规模灾害后,苏联的粮食供应就一直有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
“前两次石油危机中,苏联赚了很多外汇,理论上,苏联的粮食进口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里面很多钱都让勃日夫也挥霍掉了。”
“苏联本就是重工业为主,尤其是军事工业,他们的轻工业跟一坨屎一样,还不如咱们呢。”
“人们生活靠什么,靠的是面包和衣服,原子弹再厉害、核潜艇再厉害,不能当饭吃。”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个联盟内部早已经千疮百孔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集团农庄模式,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这个模式,许多农场的管理人员比干活的人还要多,但是这个阶层却拿走了最多的财富。”
“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资料、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是一连串的危机。别忘了,苏联有三亿多人口。”
“美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按照这个模式走下去,衰退是早晚的事,可是现在,力主对这个模式进行改革的安德洛夫一派要上来了。”
“美国人当然是非常紧张了。”
林小茹频频点头,恍然大悟。
联想到咱们东大几年前就开始对农村公社、大锅饭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了包产到户,释放资源、释放生产力,这么一对照,林小茹惊奇地发现,苏联这位老大哥简直是在替东大趟地雷啊!
东大一看苏联这个模式很糟糕,立即做出了改变,及时调整了发展方向和战略。
纵观整个历史,东大人的厉害之处就是非常能够汲取他人的教训,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