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要不...就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34章:兄妹相见,柴令武的封赏(第1页)

渭水之宾,万人迎接。关于大唐对外的战争,本来关注的人不是很多。因为传闻是因为怪物事件引起的,而怪物事件在长安城的这些百姓们眼中,是上不了台面的。后面才知道,是薛延陀和东瀛联合,抓大唐的百姓去研究,将他们变成怪物,然后又攻击大唐。于是,愤怒的百姓多了,关注的百姓也渐渐多了。特别是李恪和薛延陀可汗说的话:大唐的百姓性命是无价的。还专门让薛延陀赔偿十五万两白银,用于赔偿那些受害者的家庭。看書喇十五万两白银啊。那可不是十五万铜钱。消息传回之后,百姓激动自豪,自发迎接李恪的回归。对此,李恪也是事后别人告诉才知道的。皇宫。李恪带着柴令武返回。丢下柴令武之后,李恪就去办事。离开了这么久,已经一堆要事等着自己处理。而柴令武则则是去了后宫,和他的妹妹与外甥见面。见到柴令武平安归来,柴韶容的眼睛就红了,差点要哭了出来。“这可不像你啊,以前你可是很彪悍的。”柴令武说笑道。以前柴韶容大大咧咧的,很少有女儿家姿态。后面嫁给李恪之后,才渐渐像个女人,要不然都以为是个男的。而如果不是因为女儿身,父亲的接班人应该就是柴韶容了,而不会是自己。早年的自己,是不堪重负的,无法成为接班人的。现在“平安回来就好。”柴韶容擦了擦眼泪,白了他一眼。听说柴令武受伤昏迷不醒,她都彻夜未眠。好多个晚上,都梦到柴令武去世,留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人。好在,老天保佑,终于都能够平安归来,自己的心也不用那么担心了。“那是自然。”柴令武笑嘻嘻说道。随后,兄妹两人聊了很多。关于山本映梦的,柴韶容希望他不要太过伤心。说会亲自帮忙挑选长安城的佳丽,如果对方不愿意的,请李恪出面。不过被柴令武拒绝了,说现在刚刚回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没有那个心机。柴韶容多少能够猜到是因为山本映梦的事,不过见柴令武都这么说了,这件事就往后推了推。御书房。李恪召见了杜如晦等人。将堆积下来的事情都处理之后,李恪松了口气。与杜如晦等人品茶期间,李恪提起了关于柴令武封赏的事情。“陛下,柴令武荣归,乃是大功,理应大封。”杜如晦说道。在之前,东瀛暗潮涌动。如今柴令武回归,东瀛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按道理说,这是一件大功劳,足以大封的。“陛下,臣以为大封过了。”“此次平定东瀛,乃是陛下之功。”“若非陛下亲自前往,东瀛可能会失去控制,追究起来,柴令武还是有罪的。”长孙无忌表示反对。他们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认真关注一件事的话,会知道很多的。关于东瀛一事,以及怪物一事,他们都已经知道。如果不是山本映梦,那么就不会有怪物一事,也不会有东瀛作乱。而山本映梦是柴令武的妻子,这事虽然知道的人少,但也不是什么秘密。“陛下,臣亦觉得不应该大封。”“柴令武的年龄还小,还应该更多的锻炼才行。”房玄龄也是如此说道。相比于长孙无忌,他反而有了一点私心。那就是房遗爱如今的地位比较暧昧,看似受宠,但还没有掌握大权。虽然掌握李恪不少重要的东西,可是明面上的位置却还是没有赏赐。儿子该有的权力都还没有争取,怎么能够让柴令武提前大封呢?不过,这一切都有前提,那就是长孙无忌说的没错。“那诸位觉得,柴令武应该封什么?”李恪沉吟片刻,环视众人说道。说实在,长孙无忌反对可以说得过去。但是,房玄龄竟然也反对,于是李恪也就没有坚持。柴令武还年轻,还需要更多的锻炼才能掌握更多的权力,才能承担更大的重担。“大理寺少卿如何?”“昨天微臣刚刚收到大理寺少卿的辞呈,说是年龄已大,希望能够回家养老。”长孙无忌沉吟片刻说道。大理寺少卿是实权职位,不是一个小职位。这个位置虽然没有对柴令武大封,但却也是一个难得的封赏。摆出去,也是倍儿有面子的封赏。“陛下,臣觉得可行。”房玄龄附议道。除了杜如晦,在场的大臣也都纷纷附议。最终杜如晦叹息一声,也跟着附议,同意了这个封赏。“那就这个吧。”李恪对此没有意见。大理寺少卿,从四品上的职位,的确是不低了。随后,众人讨论了这次东瀛回来有功将士的封赏。这种普通封赏的事,一般不需要李恪在场的,都是他们讨论好之后,才交给李恪过目的。不过李恪心血来潮,就叫他们在旁边商议,看看他们之间是怎么决定这些官员是怎么封赏的。不看不知道,一看李恪就心情沉重。跟骂街差不多。军功只是起到参考的作用而已。只要相差不是很大,就立即有话说了。看他们的样子,似乎是里面有亲近自己的官员。就算是杜如晦也是如此,相互争吵,就差要打出来。李恪明白,他们都想给自己的人更加重要的职位。这种方式虽然很流氓,可也没有好的办法。官职到了一定的位置,单纯靠功劳说不过去了。因为功劳本身就是一件大家认为的事情,没有衡量的标准。于是也就变成了相互争夺的局面。看到最后,李恪看不下去了,留他们随便争吧。杜如晦等人争吵到了一定程度,都没有注意到李恪已经离开。但已经是白炽化的地步,他们也不管李恪是否已经在这里,争夺自己的利益去了。李恪返回后宫,正想前往立政殿找杜妙颜的。没想到,前往立政殿的路上看到长孙谪仙迎面走来。大神神化周的大唐:陛下,要不您就认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