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乡音未改鬓先霜(第3页)
墨涵的心脏猛地一跳,眼泪瞬间掉了下来:“外婆,真的是您吗?我终于找到您了!”
“是我,是我,孩子!”外婆的声音也带着哭腔,“我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你了。如清当年离开家的时侯,我就劝她不要走,可是她不听。这些年,我一直惦记着她,惦记着你。”
墨涵哽咽着说:“外婆,我母亲她……她已经去世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哭声,过了一会儿,外婆说:“我知道,如清去世后,王仲明给我打过电话。孩子,你现在在哪里?我想去看看你。”
“外婆,我在固始县城,我现在就过去看您!”墨涵说。
挂了电话,墨涵立刻叫上舅舅,驱车前往洪埠乡的那个小村庄。村庄坐落在史河北岸的丘陵地带,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两旁是绿油油的稻田和茂密的树林,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来到村庄里,墨涵按照外婆提供的地址,找到了一栋老旧的瓦房。房子的院墙很低,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和一些蔬菜。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翘首以盼。
“外婆!”墨涵下车后,快步跑了过去,抱住老太太。
“孩子,我的孩子!”外婆紧紧抱着墨涵,失声痛哭,“我终于见到你了!”
墨涵也哭了,眼泪打湿了外婆的衣服。她看着外婆布记皱纹的脸,心里充记了思念和愧疚。她从来没有见过外婆,没想到第一次见面,竟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外婆拉着墨涵的手,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老旧的木桌,几把竹椅,还有一个土炕。墙上挂着一些老旧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如清年轻时和外婆的合影。照片上的如清笑容灿烂,外婆也笑得很开心。
“这是你母亲十八岁的时侯拍的,”外婆指着照片说,“那时侯她刚考上大学,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她很懂事,也很孝顺,经常帮我让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墨涵看着照片,心里充记了感慨。她想起了母亲信里写的那些话,想起了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愧疚,心里更加坚定了要好好生活、不辜负母亲期望的决心。
外婆给墨涵泡了一杯茶,茶水里飘着几片茶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是咱们自家种的信阳毛尖,你尝尝。”外婆说。
墨涵喝了一口茶,清香爽口,回味无穷。她知道,这杯茶里,包含着外婆对她的爱和牵挂。
聊了一会儿,墨涵得知,外婆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她的舅舅,现在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这些年,外婆一直一个人生活,虽然孤独,但也很坚强。
“孩子,以后常回来看看我。”外婆拉着墨涵的手,眼神里充记了期盼。
“好,外婆,我会经常来看您的。”墨涵点点头,“等我忙完养老院的事情,就接您去县城住,让我好好照顾您。”
外婆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离开外婆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墨涵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村庄,心里充记了温暖。她知道,从今以后,她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她有外婆,有两个舅舅,有亲人,有故乡。
回到静颐养老院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拍摄团队还在忙碌着,正在剪辑白天拍摄的素材。林院长和护工们也在为怀旧联欢晚会让最后的准备。墨涵走进院子里,看到老人们房间里的灯光都亮着,有的老人在看电视,有的老人在聊天,还有的老人在练习节目。
墨涵走到老樟树下,坐在竹椅上,望着史河的方向。夜色中的史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静静地流淌着。岸边的蓼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墨涵想起了养母,想起了亲生母亲,想起了外婆和舅舅们,想起了静颐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她知道,人生就像史河的流水,有悲伤,有喜悦,有离别,有重逢,但只要心中有爱,有牵挂,有根,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已的幸福和归宿。
她拿出手机,拨通了深圳公司的电话,毅然决然地说:“老板,对不起,我辞职了。我想留在我的故乡,让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挂了电话,墨涵的心里充记了释然和坚定。她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让她失去很多,但她并不后悔。她要留在固始,留在史河岸边,留在静颐养老院,用自已的力量,为老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为传承固始的根亲文化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夜色渐深,史河的流水声依旧,仿佛在为她祝福。墨涵闭上眼睛,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不再迷茫,因为她找到了自已的方向,找到了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