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月行李白的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第2页)

更准确地说,是林知韫的语文课。

因为林知韫的课不一样。

陶念很难形容那种感觉。

当林知韫站在讲台上,整个教室似乎都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氛围里。

即便是最枯燥的文言文,她也能讲得引人入胜。她会用一个意想不到的比喻,让千年前的文字突然鲜活起来;会用一个巧妙的提问,让所有人都陷入思考;会用一个意味深长的停顿,让简单的句子突然有了重量。

陶念尤其喜欢林知韫讲课时的眼神。当讲到动情处,那双总是含着笑意的眼睛会突然变得深邃,像是透过课本看到了更遥远的东西。

有次分析《<ahref=https:海棠书屋tuijianhongloutarget=_blank>红楼梦》中的判词,林知韫说到“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时,让陶念莫名想起自己看过的一本关于女性命运的书。

“她一定读过很多书吧。”陶念望着讲台上那个纤瘦的身影想。

而且,当她因为某个观点暗自较劲时,林知韫会突然话锋一转:“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然后准确地说出陶念正在质疑的那个角度。

这让陶念既惊讶又隐隐有些不安,就像被人从背后轻轻拍了下肩膀,却发现对方其实一直站在面前。

下课铃响起时,陶念罕见地没有立刻合上课本。

“你也觉得林老师讲课特别好吧?”李仕超转过身来,胳膊肘支在她的课桌上,“她不是还教六班吗?上周我去办公室交作业,正好看见六班几个学生围着她问题,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压低声音,“林老师直接说‘现在是休息时间,请回吧’,脸色可严肃了。没想到她平时讲课那么生动,私下还挺凶的……”

“是嘛?”陶念漫不经心地应着,目光却依然停留在黑板上。

林知韫的板书还留在那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粉笔字棱角分明,最后一笔的捺脚却带着几分潇洒的弧度。

心想却着,原来她不喜欢没分寸感的学生啊。

巧了,她也是。

陶念出神地望着那些字迹,它们就像林知韫本人一样,表面上规整克制,细看却能发现藏而不露的锋芒。

原来那个在讲台上引经据典的身影,那个能用一句话就让枯燥文言变得鲜活的老师,原来也有着明确的界限感。

她盯着板书看了很久,那些字迹工整却又不失锋芒,就像林知韫本人一样,既严谨又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深度。

后来,林知韫布置了一项特别的语文作业。

这是她两年前来到二十一中任教时就发现的问题:这里的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比较匮乏,写作文也十分困难,既缺乏思想的深度,也缺少文字的灵性。

于是,她设计了一个“每日金句”积累计划。

每天早晨,值日生要在黑板右侧的“金句栏”工整地抄写一句话。可以是名家箴言,可以是诗词佳句,也可以是某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全班同学每天都要将这句话誊抄在周记本上,周末时,再从一周积累的句子中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句,写下自己的感悟。

大多数学生对此敷衍了事。他们随手抄下句子,周末的感悟也总是千篇一律的“这句话很有道理”、“让我受益匪浅”之类的套话。有人甚至偷偷翻到上周的内容,把旧感悟稍作修改就交上去。

但陶念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