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铁壁合流(第2页)
“拔钉子”:选择敌人孤立、突出或防守相对薄弱的单个或小集群碉堡,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利用夜暗或恶劣天气,发起短促突击,速战速决,拔除后迅速撤离。
·
“困据点”:对某些位置重要、但难以迅速攻克的敌军据点,采取长期围困战术,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和补给,辅以政治攻势,动摇其军心。
·
“打补给”:将主要打击目标放在为堡垒线运送补给的车队和人员上。伏击运输队,破坏交通线,让前方的堡垒守军陷入缺粮少弹的困境。
一月中旬,机会来临。周安民获得准确情报,位于堡垒线前端、位置相对孤立的张家堡据点,驻有敌军一个连,因处于二线,戒备相对松懈,且其补给车队将于三日后抵达。
林峰决定拿它开刀,执行“拔钉子”战术。
他亲自带队,以陈石头的十三支队为主攻,配属王铁锤的炮兵分队(仅剩的三门迫击炮和有限炮弹)和纵队工兵。
行动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展开。红军利用风雪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张家堡。工兵熟练地剪断铁丝网,排除地雷。突击队如狸猫般摸近敌岗哨。
凌晨三点,战斗打响!王铁锤的炮兵进行了一轮急促射击,精准命中敌堡核心工事和营房。爆炸声未落,陈石头已率突击队发起冲锋。敌军从睡梦中惊醒,仓促抵抗,但在红军迅猛的攻势和内外夹击下(部分战士已潜入镇内),抵抗迅速瓦解。
战斗仅用时四十分钟,守敌一个连大部被歼,少量被俘。红军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粮食,并迅速将堡垒主体爆破焚毁后,消失在风雪夜幕中。
张家堡的硝烟,如同一声清脆的钟鸣,宣告着红五纵不仅回来了,而且依然保持着凌厉的攻势。这次成功的夜袭,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也向敌人表明,他们的堡垒并非绝对安全。
张家堡之战后,林峰和赵永贵趁热打铁,在部队和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胜利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更多的青年报名参军,群众主动为红军送粮、送情报、照顾伤员。根据地的凝聚力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坚韧。
站在刚刚修复的指挥部(一个隐蔽的山洞)外,林峰望着远处山脊上敌人堡垒隐约的轮廓,对赵永贵和周克明说:“张家堡只是开始。敌人的堡垒线很长,漏洞总会有的。我们要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一边继续‘拔钉子’,‘打补给’,消耗敌人;一边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前委通报,主力方面也在积极寻求战机。只要我们这里能牢牢牵制住西线敌人,不断给他放血,全局的胜利就有希望!”
寒冬依旧凛冽,敌垒依然林立。但野猪坳汇合后的红五纵,已然重铸锋芒,如同一把在磨石上反复砥砺的战刀,寒光内敛,只待那石破天惊的一刻。第二次反“围剿”的最终结局,正在这看似僵持的对峙中,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