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流放岭南的名人是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1章 吃饱也要穿暖(第1页)

大年初二的阳光带着暖意,驱散了清晨的薄寒。

众人心满意足地欣赏完村名碑后,并未立刻散去,而是自然而然地聚拢到了宋清越家的院子里。

炭火盆重新燃起,大家搬来小凳,或倚或坐,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话题也从昨日的喜悦转向了对未来的谋划。

刘叔磕了磕手中的旱烟杆,脸上尽是喜悦,他看向宋清越,语气带着肯定与新的期许:“清越丫头,托你的福,带着大家伙儿种好稻子、挖塘养鱼、建新房,咱们桃花源现在,不敢说多富裕,但吃饱肚子是绝对没问题了!

就算外头再闹饥荒,咱这山坳坳里也能自给自足,再不用怕饿死人了!”

这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纷纷点头。

能不再为一口吃的提心吊胆,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刘叔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这吃饭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可大家看看自己身上这衣裳,补丁摞补丁,冬天裹着硬邦邦的旧棉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咱们村,还没人会织布,穿用全靠以前那点家底和偶尔出去换购,总受制于人。我在想,咱们今年,是不是也该琢磨琢磨,把这穿衣的问题也给解决了?”

这话一下子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宋大婶立刻拍着大腿接口:“他刘叔说得太对了!我那床棉被,还是当初被赶……从宋家村带出来的,盖了多少个冬天了,又硬又沉还不暖和,早就想换床新的了!要是咱们自己能种棉花,自己做棉被、絮棉袄,那该多好!”

栓子娘也拉着身边孩子的手,眼神期盼:“是啊,孩子们长得快,去年的衣裳今年就短了,要是能自家织布做衣裳,也能让孩子们穿得体面些。”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宋清越身上,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宋清越听着大家的议论,心中早已有了盘算。

她微微一笑,从容地说道:“刘叔,各位叔伯婶子,大家想的也正是我最近在考虑的。穿衣吃饭,都是头等大事。咱们既然能解决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也一定能解决!”

她站起身,走到院子中央,用手指着荷塘堰顶的方向:“大家还记得吗?咱们在荷塘堰顶上种的那些桑树,长得极好,去年叶子就非常茂盛。

桑树,就是用来养蚕的。蚕吐出来的丝,可以缫丝织绸,就算咱们暂时织不了绸,也能先学着养蚕,积累经验,蚕蛹还能吃,是高蛋白呢。”

“养蚕?”不少村民露出好奇又有些畏难的神色。

“对,养蚕。”宋清越肯定地点头,“这只是其中一条路子。另外,咱们还可以想办法去外面买些棉花种子回来。咱们岭南气候温暖,虽然没有北方适合种棉花,但是也能种的。

只要开出合适的荒地,精心照料,秋天就能收获雪白的棉花。棉花可以纺线织布,那就是咱们身上穿的棉布;也可以用来絮棉被、做棉衣,又轻便又暖和。”

这时,一直安静听着的刘氏柔声开口,语气却带着难得的自信:“若是大家真想学织布,我倒可以教大家。未出阁时,我在……在娘家学过纺线织布,虽然多年未碰,但手艺应该还没忘。”

她如今脱离了宋家,提起往事也坦然了许多。

“太好了!”宋大婶高兴地说,“有清越丫头出主意,有越越他娘教手艺,咱们还怕学不会吗?”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种桑树好!养蚕,那蚕丝做出来的衣料听说都是贵人才能穿的哩!”孙寡妇眼里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