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岭南流放主要内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5章 种杂粮(第2页)

红薯要先育苗。她一边覆土一边解释,等长出藤蔓后,我们再剪取健壮的藤条来扦插。一根藤能剪出好几株苗呢。

刘氏看着女儿熟练的动作,不禁感叹:越越,你这些本事都是从哪学来的?娘活了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见人这么种地的。

宋清越笑了笑:都是从书上看来的。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习性,顺应它们的习性来种植,才能有好收成。

最复杂的是脚板薯的种植。宋清越挑选出个头大的脚板薯,用刀切成小块,每块都必须带有一到两个芽眼。

切好的薯块要拌上草木灰,她示范给家人们看,这样既能消毒,防止腐烂,又能提供钾肥,促进生根。

宋砚溪和翠翠仔细地给每一块薯块裹上草木灰,然后按照宋清越教的株距,整齐地种在地里。

脚板薯喜欢疏松的土壤,宋清越叮嘱道,所以我们在种植前要深翻土地,多施些腐熟的粪肥。

全家人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宋清越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阿进和宋大川负责重体力活,刘氏带着女眷们处理种苗,孩子们则帮忙运送物料。

太阳渐渐升高,春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

山坡上,一垄垄新翻的土地整齐划一,木薯梗斜插在土里,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苗床里的红薯种已经浇透了水,等待着破土而出;脚板薯地块里,拌了草木灰的薯块静静地躺在疏松的土壤中,孕育着新的生命。

等到秋天,这些杂粮成熟的时候,宋清越望着漫山遍野的新垦地块,眼中闪着希望的光,就算外面闹再大的饥荒,咱们桃花源也能安然度过。

阿进擦着汗,憨厚地笑道:有姑娘在,咱们什么都不怕。

宋清越却摇摇头:光靠我一个人不行,要靠大家共同努力。等这些作物长起来,我还要教大家怎么安全食用木薯,怎么储存这些杂粮。

宋清越知道,在这个靠天吃饭的时代,未雨绸缪永远比临渴掘井来得明智。而这些耐旱高产的杂粮,或许就是桃花源应对未知风险的最大底气。

夕阳西下,最后一株木薯梗也插完了。全家人站在山坡上,望着这一天的劳动成果,虽然疲惫,却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春天,桃花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悄悄积蓄着渡过难关的力量。

“姑娘,我觉得我们到时候可能吃米饭都吃不完,我们的沼泽田一直都是有水的,我倒觉得不用怕!”翠翠有些天真了!

“这老天最近太爱为难人了!谁知道明年什么光景!”刘氏道。

“姐姐,忙完这些,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弄一下我们菜地的引水装置,最近浇菜都靠我们自己和阿进哥挑水,累死个人!家里喝的水也要挑,没事净挑水了!”

宋砚溪说的有道理,没有自来水了,挑水都要累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