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家流放岭南的穿越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6章 打井(一)(第2页)

宋大川灵光一闪,“这么说我家要打井的话,肯定容易,轻轻松松就能打出水来,我家最近小溪边。虽然现在小溪没有完全干涸,可是溪水怎么都没井水干净呀!”

“有道理,越靠近水边的地方也是越容易出水!”大家纷纷附和。

在宋清越的指挥下,打井工程正式启动。首先在选定的位置挖开一个直径五尺的圆坑,用石块砌好井口防止坍塌。

往下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宋清越叮嘱负责挖掘的刘大牛,每挖深三尺就要用木架支撑,防止井壁塌方。

刘大牛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下井挖掘。井越挖越深,井口用辘轳将土石一筐筐吊上来。刘氏、宋大婶、王婶、刘婶他们负责运送土石,孩子们则帮忙传递工具。

挖到一丈深时,井壁开始渗水。宋大川伸手沾了点水尝了尝:水质清甜,是好水!

但宋清越却摇摇头:还不够。我们要挖到稳定的含水层,这样即使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涸。

继续往下挖,井水渐渐多了起来。挖到两丈深时,井底已经渗出一指深的清水。宋清越让人停下手,仔细观察水质和渗水速度。

这里应该是到达含水层了。她满意地说,现在要开始砌井壁了。

王叔带着木匠们用加工好的弧形木板拼接成井圈,一层层往下安装。每安装一层,就在木板与井壁之间填入碎石和黏土,既加固井壁,又能过滤水质。

这井圈的设计真巧妙,王叔一边安装一边赞叹,弧形的木板能更好地承受压力,不容易变形。

经过三天的奋战,第一口井终于完工。

井深两丈五尺,井口用青石砌成,安装了辘轳和井绳。清澈的井水在井底荡漾,映着井口的一方蓝天。

成功了!阿进第一个打上一桶水,清冽的井水在木桶中晃动,散发着凉意。

宋清越掬起一捧井水尝了尝,满意地点头:水质很好,可以直接饮用。

首战告捷,大家立即转战菜地,开始打第二口井。有了经验,第二口井的进度快了很多,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

菜地的井略浅,只有一丈八尺,但出水量很大,专门用于浇灌。宋清越还在井边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方便同时给多个水桶装水。

看着两口新井,刘叔感慨道:等清越丫头家的井用顺了,我们家也要打口井。有了井,就不怕旱天了。

宋清越笑着说:刘叔说得对。打井虽然辛苦,但一劳永逸。等大家都打了井,咱们桃花源就再也不怕干旱了。

夕阳下,新打的井口泛着青石的光泽,井水清澈见底。

宋清越知道,有了这两口井,他们家应对干旱的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个靠天吃饭的时代,每一分自力更生的努力,都是生存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