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流放岭南的名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章 编竹匾(第1页)

稻花“成婚”的热闹过后,田野重归宁静。稻穗一日日变得愈发沉甸,由青转黄,空气中开始弥漫着谷物即将成熟的醇厚香气。

丰收的希望,如同实质般压在每一株稻秆上,也挂在每个村民的心头。

一日,宋清越站在自家小院里,规划着即将到来的丰收事宜,忽然意识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稻谷收割回来,在哪里晒?

她家的小院是夯实的泥土地,平日里看着平整,但真要用来晾晒粮食,一是容易返潮,二是难免混入沙土。她蹙眉环顾四周,又想到麻风村各家各户的院子,似乎也都是泥地。

“娘,”她转头问正在菜畦里拔草的刘氏,“咱们收了稻谷,都在哪里晒啊?我看咱这院子……”

刘氏被她一问,也愣住了。她出身侯府,流放后一路艰辛,对农事细节确实知之甚少。

“这……娘还真不知道。往年在新地方,怕是也没多少收成,没留意过。要不……我去问问宋大嫂子?”

“对对,快去问问。”宋清越连忙点头。

刘氏洗净手,便去了宋大川家。没过多久,她就回来了,脸上带着恍然又有些急切的神色。

“问清楚了!”刘氏对迎上来的宋清越道,“你婶子说,咱这地方都用竹匾晒谷子!她说幸亏咱想得早,这稻谷说熟就熟,到时候家家都要晒,竹匾想借都没地方借去!

她说明天要是有空,就过来教咱们怎么编竹匾!这工具必须得提前备齐了!”

“竹匾?”宋清越在现代见过那种圆形的竹筛子,但对于大型的、用来晒粮的竹匾具体什么样,怎么编,却毫无概念。

果然,实践出真知,光有理论不行。

第二天,宋清越和刘氏早早起来,拿着柴刀和绳子就去了屋后的竹林。

第三天,“在岭南这竹子真是有大用,”刘氏看着茂密的竹林,由衷感慨,“盖房子、做家具、引水、现在还能编晒粮的家什!幸好咱家靠近竹林,取材方便!”

她们挑选了一些竹龄适中、粗细均匀的竹子砍伐下来,拖回院子。刚收拾停当,宋大婶就来了,身后还跟着热心肠的王婶。

“越越,刘家妹子,竹子砍回来了?好!咱这就开工!”宋大婶是个爽利性子,二话不说,拿起柴刀就开始示范如何将一根粗竹破开,如何削去内节,如何再将竹片劈成粗细均匀、厚薄适中的竹篾。

王婶在一旁帮着整理。

这手艺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巧劲和经验。宋清越学着宋大婶的样子拿起柴刀,却显得很是笨拙,不是劈歪了就是厚薄不均。

宋大婶看得直乐:“哎哟我的秀才姑娘哟,竹桌子椅子你都做得,编个竹匾却把你难住了!也是,这舞文弄墨的手来干这个,是难为你了!慢慢来,不急,你看,手腕要这样,用力要匀……”

王婶也笑着打趣:“清越脑子灵光,种田制药是好手,这手上的细致活计啊,还得看咱们这些老家伙!”

宋清越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自嘲道:“这编竹匾还真的是……没哪个短视频刷到过!真不会!”

她一不小心又蹦出了现代词。

“短……短什么?”宋大婶和王婶都没听明白,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