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雄兵连黎明破晓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5章 断然之举-全球失声(第2页)

更令人心惊的是,远处还停放着车载防空导弹系统、远程火箭炮,甚至还有数架明显是无人作战飞机的平台。

这根本不是维和部队的装备,这甚至超越了常规陆军重型合成旅的配置标准,完全是一支为应对高强度、高科技全面战争而打造的决战兵器!

一名曾在中非共和国用身体隔开冲突双方的老兵,看着那需要数人合作才能装填的巨型导弹,喉咙干涩地滚动了一下。他身边一名曾在黎巴嫩边境排雷的女医务兵,看着手中分到的、带有先进观瞄系统和微型计算机的新式步枪,手微微颤抖。

一名大校师长,看着眼前这片钢铁洪流,缓缓摘下了自己头上那顶绣着联合国徽章和国旗的蓝色贝雷帽,紧紧攥在手中。他从军三十年,经历过边境对峙,指挥过国际维和,却从未想象过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这不再是守护和平的盾牌,这是……撕碎敌人的利爪!国家究竟要面对什么样的敌人,需要如此决绝地撕毁一切国际规则,并将如此恐怖的武器交付到他们手中?

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一种比在维和任务区面对冷枪冷炮时更深沉、更冰冷的恐惧,伴随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如同寒流般席卷了在场每一位官兵的心头。他们曾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如今,在无声的命令下,他们即将转型为家园存亡的最终防线。全球的震惊与愤怒,已被隔绝在外,此刻,他们眼中只有这片为未知强敌准备的、冰冷刺骨的钢铁丛林。

一、

疑惑与决断:沙漠中的紧急召唤

非洲东部,烈日炙烤着广袤的稀树草原。联合国驻索马里特派团(unsom)下属的中国维和步兵营驻地,午后的热浪使得空气都有些扭曲。营长陆军中校陈剑,刚结束与当地部族长老关于安全通道的艰难会谈,迷彩服已被汗水浸透。他正准备喝口水喘口气,贴身携带的、与国内直连的最高保密等级卫星电话,发出了持续而尖锐的蜂鸣声。

这种频率的呼叫,意味着最高优先级。陈剑神色一凛,迅速走进由集装箱改装的临时指挥所,接通了电话。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甚至没有明确的敌情通报。耳机里传来的是国内最高指挥层一位高级将领熟悉而此刻却冰冷至极的声音,直接报出了一串加密坐标和一组复杂的识别代码。

“陈剑中校,确认你的身份和当前位置。”

“身份确认,坐标确认。”陈剑沉声回答,心脏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跳动。

“命令如下:”对方的声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如同机器播报,“你部立即中止在unsom框架下的一切任务。全员于六小时内,完成所有个人装备及必要武器弹药的携带,轻装简从,徒步机动至指定坐标点(约15公里外的一处干涸河床)。接应代号‘东风’。此命令优先级为‘国家存续’,无需向联合国方面及任何第三方解释。重复,立即中止,六小时内抵达。”

陈剑愣住了。六小时?徒步15公里?放弃营地大部分物资?甚至不向联合国通报?这完全违背了维和行动的所有规程,粗暴得不可思议。

“首长……任务交接?当地局势?联合国那边……”他下意识地提出疑问。

“没有交接!没有解释!”对方的语气陡然严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陈剑,执行命令!国家需要你们每一个人,立刻、马上回来!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明白吗?”

“明白!”军人的天职瞬间压过了一切疑虑。陈剑从中听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甚至是一丝……隐藏极深的恐慌。他不再犹豫。

刺耳的紧急集合哨音瞬间划破了营地的沉闷。所有官兵,无论是在警戒塔上、维修车辆还是在进行体能训练的,都像被电击一样,以最快速度冲向集合点。没有人问为什么,长期的军事素养让他们对这种级别的哨音有着本能的反应。

陈剑站在队伍前,目光扫过一张张黝黑、疲惫却坚毅的面孔。他简化了命令:“最高指令!紧急归国!携带单兵战斗装备和三日口粮,其余物资全部放弃!目标点,g-7河床,急行军!出发!”

没有动员,没有解释。只有最简洁的命令。官兵们眼中闪过震惊和疑惑,但动作没有丝毫迟疑。短短二十分钟内,整个步兵营近五百名官兵,如同精密的齿轮,迅速完成了集结和准备,排成行军纵队,无声而快速地融入了草原的黄昏之中。留下的,是一个依旧飘扬着联合国旗和中国国旗,却已空无一人的营地,像一座突然被遗弃的孤岛。

二、

钢铁巨鸟与隐形的护卫

十五公里的急行军在夜幕降临时完成。当陈剑和他的部队抵达那片宽阔的、布满砾石的干涸河床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再次屏住了呼吸。

三架体型庞大、线条硬朗的运-20“鲲鹏”大型运输机,如同蛰伏的史前巨兽,静静地停在河床中央。它们的引擎并未完全熄火,发出低沉的轰鸣,巨大的螺旋桨卷起阵阵沙尘。更令人心惊的是,运输机周围,隐约可见一些全身覆盖着黑色伪装、手持奇特武器、眼神锐利如鹰的士兵在警戒——那是国内最顶尖的特种部队,他们的出现,意味着这次行动的级别高到超乎想象。

“登机!快!”一名身着没有任何标识作训服的特种部队指挥官上前,与陈剑快速核对身份后,简洁地命令道。

没有梯子,官兵们沿着放下的尾部舱门斜坡快速跑入机舱。舱内灯光昏暗,只有固定在舱壁上的红色指示灯提供微弱照明。官兵们挤坐在舱壁两侧的网状座椅上,系好安全带,彼此交换着困惑而凝重的眼神。机舱内弥漫着航空燃油和金属的味道,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舱门缓缓关闭,将非洲的星空与夜色彻底隔绝。随着引擎功率加大,巨大的过载将所有人紧紧压在座椅上。运-20在颠簸的河床上艰难加速,最终猛地抬头,冲入了漆黑的夜空。

飞行平稳后,陈剑透过舷窗向外望去。下方是黑暗的非洲大陆,零星的火光可能是村庄或篝火。但很快,他注意到了不寻常的景象。在运输机翼尖远处的夜空中,有几个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的、快速移动的黑影。它们没有航行灯,只有偶尔调整姿态时,机身会反射一丝微弱的月光,勾勒出流畅而危险的轮廓。

“歼-20……”陈剑身边的一名资深士官喃喃低语,声音中充满了敬畏。那是共和国最锋利的空中长剑,此刻却为他们这支维和步兵营护航。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感压在陈剑心头:究竟发生了什么,需要动用如此珍贵的战略资源来护送他们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