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未来星空烟还在卖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4章 电波(第2页)

青林蹲下身,仔细观察着发射天线的结构。两根木杆之间拉着的铜网呈菱形,接地端直接埋在潮湿的沙土里。他皱起眉头:“这样的天线效率太低了。电磁波大部分会被地面吸收,而且方向性太差。”

马可尼眼中闪过惊讶:“您对天线设计也有研究?我们确实发现,不同的天气和地形会严重影响信号传输,但还没找到规律。”

“不是规律,是原理。”青林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自己失言。他不能直接告诉马可尼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那相当于掠夺了这位科学家数十年的探索成果。

他斟酌着词句:“我认为,电磁波的传播可能和光线有些相似,需要合适的角度才能传得更远。也许……可以把发射天线倾斜一定角度,让信号更贴近海面传播?”

这是他基于地波传播原理的建议。中波和长波可以沿着地球表面传播,贴近海面时,由于海水的导电性,反而能减少能量损耗。后世的航海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马可尼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露出兴奋的表情:“倾斜角度?这是个有趣的想法!我们一直让天线垂直于地面,也许真的是方向错了!”

他立刻招呼助手:“调整天线角度,让铜网向海面倾斜三十度!快,我们还有时间测试!”

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青林的心情复杂。他知道自己刚才的一句话,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的细节。但他无法控制自己——面对这些即将改变世界的先驱者,面对那些充满缺陷却蕴含无限可能的设备,他骨子里的工程师本能让他忍不住想要优化每一个细节。

当晚,青林被安排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房间里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他坐在桌前,看着窗外漆黑的海面,手里摩挲着从行李箱夹层找到的一个小东西——那是他穿越时唯一带过来的物品,一枚米粒大小的量子芯片,封装在透明的聚合物里,在灯光下泛着微光。

这枚芯片能实现量子纠缠态的稳定存储,是他实验的核心部件。在这个连电子管都没有的时代,它就像一件来自外星的造物。如果用现代技术解析它的结构,足以让这个时代的物理学发生飞跃。

但他不能这么做。

青林想起了马可尼专注调试设备的侧脸,想起了那些工人为了固定天线在寒风中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历史书上记载的、无数科学家为了探索无线通信技术付出的心血。他可以轻易地告诉他们电磁波的方程,可以画出更高效的天线结构,可以设计出晶体管的雏形,但那样一来,所有的探索、所有的试错、所有从0到1的突破都将失去意义。

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探索的过程。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青林就赶到了悬崖边。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天空中繁星尚未完全褪去。马可尼的团队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发射机旁的操作员戴着耳机,手指悬在莫尔斯电键上。对岸的加来港方向,隐约能看到一盏闪烁的信号灯——那是接收站的位置。

“准备好了吗?”马可尼的声音带着紧张。尽管做了无数次地面实验,跨越海峡的挑战依然巨大。

操作员点头:“随时可以开始,先生。”

马可尼看向青林,眼神中带着期待:“青先生,您觉得我们该发送什么信号?”

青林沉吟片刻,想起了莫尔斯电码中最着名的三个字符——SoS还未成为国际通用求救信号,而历史上第一封跨洋无线电报发送的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但他有更好的选择。

“发送三个点吧。”他轻声说,“在莫尔斯电码里,三个点代表字母‘S’。但对我们来说,它可以是‘开始’(Start)的第一个字母。”

马可尼眼睛一亮:“一个全新的开始,很好的寓意。”

上午七点零五分,操作员按下了电键。

青林站在发射机旁,能听到火花间隙发出的噼啪声,闻到臭氧的特殊气味。他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那频率杂乱的电磁波从倾斜的天线出发,贴着海面蜿蜒前行,穿过薄雾,越过波浪,向着对岸的接收站飞去。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突然,对岸的信号灯闪烁起来,短、短、短——三个清晰的闪光,与发送的信号完全一致。

“收到了!我们收到信号了!”观测员激动地大喊,声音在海风中颤抖。

团队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工人们互相拥抱,马可尼紧紧握住青林的手,掌心全是汗水:“成功了!我们真的做到了!”

青林看着对岸那代表成功的闪光,眼眶莫名发热。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看似微弱的信号意味着什么。它是未来移动通信的起点,是卫星通信的基石,是互联网浪潮的源头。从这三个点开始,人类文明将挣脱有线的束缚,让信息像空气一样自由流动。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成了马可尼团队的特殊顾问。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提出一个个引导性的问题。

“为什么不尝试用金属管代替木杆做天线支架?也许能减少信号损耗。”——这是基于导体与绝缘体特性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