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万三密码(第2页)
沈万三突然抓住他的手腕:“你这图哪来的?”
“家传的‘生意经’。”青林含糊道,“祖上曾走南闯北,记下这些路数。”
那夜,沈万三邀青林在船舱对饮。他说起自己幼时随父从吴兴迁居苏州,从“拾废铁、贩油盐”做起,直到如今“田产遍布苏松,商船通于四海”。“很多人说我有聚宝盆,”他灌下一杯酒,“哪有什么盆?不过是知道‘物贱则买,物贵则卖’罢了。去年杭州涝灾,米价涨到一石五钱,我却从湖广调了万石粮,只卖三钱——百姓念我的好,今年的蚕丝都愿意低价卖给我。”
青林这才懂了。沈万三的财富密码,根本不是什么法术,而是“流动”二字:让丝绸从苏州流到波斯,让胡椒从南洋流到中原,让钱在流动中生出更多钱。就像现代的金融市场,资金周转越快,收益就越高。
苏州城里的“资本论”
船到苏州时,沈万三的新当铺刚开张。青林跟着他去巡查,见账房先生正给一个农妇放款。“糙米五石,月利三分,秋收时用新谷还。”先生在账簿上记下,农妇千恩万谢地抱着米走了。
“这利息不高吗?”青林问。
“比地主的‘驴打滚’低多了。”沈万三看着当铺里的货架,“百姓春荒时缺粮,我借给他们;秋收时他们有粮了,再还我——既解了他们的急,我也能稳赚。若是逼得太狠,他们跑了,我连本钱都收不回。”
这竟是六百年前的“小额信贷”!青林想起现代的乡村银行,原来金融的本质从未变过:让闲置的资源流动到需要的地方。
更让青林惊讶的是沈万三的“雇工制度”。在他的织坊里,五十个织工按手艺好坏分成三档:头等织工每月能拿一两银子,比寻常作坊多出三成;若是织出的宋锦被选为贡品,还能得赏金。
“为什么要多给钱?”青林不解。
“你看那面墙。”沈万三指向挂着的绸缎,“最好的云锦要织三个月,若是织工不用心,错一个花纹就全废了。”他忽然压低声音,“我给的工钱高,他们就不会偷工减料,更不会把手艺传给别家——这叫‘留人先留心’。”
这分明是现代的“绩效考核”!青林看着织工们专注的神情,突然明白沈万三为什么能垄断高端丝绸市场——他懂得“人力资本”的价值。
那日傍晚,青林跟着沈万三去拜访苏州知府。路上经过阊门,只见两岸商铺林立,甚至有“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酒肆。“这些铺子有一半是我的,”沈万三笑道,“但我只收三成租金,剩下的让他们多雇些人——人有活干,有钱赚,才会买我的绸缎、吃我的酒,我的生意才能更红火。”
青林怔住了。这简直是“循环经济”的古代版!现代经济学里的“乘数效应”,沈万三竟用大白话讲透了:你让别人赚钱,别人才会让你更赚钱。
财富背后的“密码本”
沈万三的书房里,最显眼的不是金银玉器,而是满墙的账簿。他抽出其中一本递给青林,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这是去年的流水,你能看出什么?”
青林翻到“支出”一页,发现最大的开销不是采买货物,而是“疏通河道”。“您花钱修河?”
“不修河,船怎么行?”沈万三指着地图,“我修了苏州到杭州的运河段,商船通行快了两天,光节省的船夫工钱就够修三次河了。”他忽然问,“你说的那个‘远方’,做生意也讲这个?”
青林想起现代的“基础设施投资”。政府修公路、建机场,企业才能更好发展——原来古今的财富逻辑相通:先有“渠”,才有“水”;先有“路”,才有“财”。
更让青林震撼的是沈万三的“风险意识”。他在南京、扬州、泉州各设了一个仓库,每个仓库都储备着三个月的粮草和白银。“万一哪年闹灾,船走不了,这些就能救急。”沈万三说,“做生意就像撑伞,晴天要想着雨天。”
这简直是古代的“风险对冲”!青林忽然明白,真正的财富密码从来不是“赚快钱”,而是“稳得住”——就像现代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抗风险能力才是长久之道。
洪武六年的冬天,朱元璋要修建南京城墙,沈万三主动提出承担三分之一的费用。青林跟着他去工地监工,见他不仅运来最好的砖石,还请了徽州的工匠来砌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