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星轨诗行(第2页)
"没什么,"青林强作镇定,"只是觉得这句诗气象万千,好像把蜀道的险峻都写活了。"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像疯了一样核对李白的诗作。他发现《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水量计算,误差不超过现代水文监测数据的5%;《夜宿山寺》中"手可摘星辰"的高度描述,精确对应着大气层的电离层厚度;甚至《月下独酌》里"我歌月徘徊"的意境,竟与月球绕地公转的角速度存在某种数学关联。
最惊人的是那首《将进酒》。当青林把"黄河之水天上来"输入量子模拟程序,竟得到了黄河流域近千年的水文变化模型。而"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拆解后的分子结构序列,与人类dNA的端粒磨损速率完全一致。
"这不可能..."青林瘫坐在客栈的地板上,终端屏幕的蓝光映着他惊恐的脸。李白的诗不是文学创作,而是用汉字编码的宇宙说明书!
他突然想起导师临终前的话:"时空管理局的古籍记载,唐朝有位诗人的作品里藏着宇宙的终极规律。"当时他以为是神话,现在才明白那是真相。
这天夜里,他在曲江池边找到了醉倒的李白。月光洒在诗人银白的发须上,像覆了层霜。青林蹲下身,轻声问:"太白,你写诗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在说一些...本来就存在的东西?"
李白睁开朦胧的醉眼,指着天上的银河:"你看那星星,它们在天上待了亿万年,难道不是早就写好的诗吗?我不过是把它们念出来罢了。"
青林的终端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屏幕上跳出密密麻麻的公式,所有分析结果汇聚成一个惊人的结论:李白的三百余首诗作,其实是一套完整的宇宙算法。从宏观的星系运转,到微观的粒子运动,都能在他的诗句中找到对应规律。
"你怀里是什么?"李白突然抓住他的手腕,眼神清明得吓人,"每次我写诗,它都在发光。"
青林的伪装程序瞬间崩溃,冲锋衣的金属光泽在月光下流转。他知道再也瞒不住了,索性摘下手腕上的终端,投影出《蜀道难》的三维模型——诗句化作连绵的山脉,每个汉字都是一座山峰。
"我来自一千年后。"青林的声音带着颤抖,"在我们那个时代,人们用机器探索宇宙。但您的诗,早就把宇宙的秘密说透了。"
李白盯着那旋转的全息模型,突然笑了:"原来如此...我总觉得自己心里住着个巨人,能伸手摸到太阳,能脚踩东海的波浪。写那些诗的时候,好像有只看不见的手在帮我写字。"
他拿起酒葫芦,往终端的投影里倒了些酒,酒液穿过光束落在地上:"你们后世的人,是不是把星星都数清楚了?"
"我们能观测到百亿光年外的星系,但..."青林望着眼前的诗仙,突然明白了什么,"我们发现了很多规律,却失去了像您这样,用一颗心感受宇宙的能力。"
终端突然弹出时空锚点即将消失的提示。青林知道自己该离开了。他最后看了眼李白,诗人正对着月亮举杯,嘴里哼着新的诗句。那些尚未传世的句子,在终端的扫描下,化作一串串闪烁的星轨。
当熟悉的眩晕感袭来时,青林听见李白在喊:"青林!记住,天上的星星,都是喝醉了酒的汉字!"
再次站在时空管理局的实验室里,青林摘下头盔。助手递过来一份报告:"博士,您带回来的李白诗作分析结果出来了。量子计算机证实,那些诗句确实包含着宇宙基本常数的编码。"
青林没有看报告,他调出《将进酒》的全息影像,看着李白的笔迹在眼前流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字,笔画走势竟与银河系的旋臂完全吻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材"字,拆解后是一组完美的黄金分割数列。
"原来最先进的科技,"他喃喃自语,"早在一千年前,就被一个爱喝酒的诗人,写进了唐诗里。"
窗外的都市华灯初上,青林突然想去看看月亮。他走到露台,望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圆月,想起李白说过的话。此刻再看那些星辰,真的像一个个跳跃的汉字,在深蓝色的宣纸上,写着一首关于宇宙的,永远也写不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