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突破与过年(第3页)
还有傻柱送来的那碗炖菜,林墨带回来的腊肉炒了个蒜苗,桌上竟也摆了三四个菜。关起门来,一家人吃得温暖而满足。程秀英看着孩子们,眼里有光,这是艰难岁月里最珍贵的慰藉。
没有喧嚣的鞭炮,没有走家串户的热闹。吃过年夜饭,各家大多早早熄灯睡下,不是为了守岁,而是为了节省灯油,也为了抵御饥饿带来的虚弱和寒冷。四合院陷入一片罕见的寂静之中,衬得这个除夕夜格外漫长而清冷。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四合院里才有了些微弱的动静。
依照老礼,院里的人们还是要互相走动拜年。只是今年的“过年好”、“恭喜发财”听起来有些有气无力,少了往年那份热络和喜庆。大家心里都清楚,谁家日子都不宽裕,所谓的“发财”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孩子们依旧是最快乐的,穿着洗干净的旧衣服,挨家挨户地磕头要糖。但得到的回应大多令人失望,很多家只能抓出一把炒黄豆或者几颗干枣,能拿出几块水果硬糖的,都算得上是“大户”了。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嘻嘻哈哈地跑着,对他们而言,过年总是特别的。
林家还维持着往年的习惯。一大早,林墨就带着林贤和林巧,先给母亲程秀英磕头拜年。
“妈,新年好,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林墨带头说道。
林贤和林巧也跟着磕头,说着吉祥话。
程秀英穿着得干干净净的棉袄,连声说“好,好,都好”。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三个红包,每个里面装着崭新的一块钱纸币,分给三个孩子。
“拿着,平平安安又长一岁。”
这是林家对传统的坚守。林墨郑重地接过,林贤和林巧则兴奋地捏着属于自己的压岁钱,这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很大的红包了。林墨也像往年给自己弟妹都发了一个红包。
接着,林墨又领着弟妹去给聋老太太、易中海、刘海中、闫埠贵这些院里老人拱手作揖,说些场面上的吉祥话。易中海看着林墨,眼神复杂,勉励了几句“好好学习”;刘海中挺着肚子,摆着官威;闫埠贵则推着眼镜,算计着回礼的瓜子花生分量。
一圈拜年下来,大家便都默契地各回各家。院里很快又恢复了冷清。没有什么串门闲聊,家家户户那点年货都得紧着自家人,实在没有多余的能量用来社交。
大年初二,林墨依旧起了个大早。他先去给院里几位真正关心过林家的长辈,如王铁叔、赵山河师父、陈家老爷子和聂厂长等以前的领导拜了年,送上一点自己从学校带回的点心果子作为心意,还抽空到。剩下的时间,他便安心待在家里。
弟弟林贤上了中专后,性格开朗了许多,也有了同龄的朋友圈。过年期间,他更多是和同学相约出去逛逛庙会、或者去同学家玩,很少着家。家里常常只有林墨、母亲和妹妹。
林墨便利用这难得的清静时光,一边耐心辅导林巧功课,用他独特的、结合实践的方法帮她理解数理化的难点;另一边,只要得空,便进入“鲁班工坊”,继续磨练六级工技艺。雷万春师傅那里的经历让他打开了新的视野,他对精度、对结构、对材料的理解愈发深刻。
程秀英看着儿子专注的样子很是欣慰。闲话家常时,她看着林墨已然成熟坚毅的侧脸,忍不住旧话重提:“木头啊,过了年,你就虚岁二十一了。眼瞅着就是大小伙子了……这大学也考上了,前程也算有了着落。是不是……该想想个人的事儿了?”
“院里跟你差不多大的,像许大茂都结婚了,傻柱虽说没成,但也相看了不少……妈知道你心气高,想先立业,但遇到合适的,也该留心留意。咱家这条件虽说一般,但我儿子有本事,是大学生……”
林墨放下手中的书,温和地打断母亲的话:“妈,我知道。这事不急,缘分到了自然就有。现在学业和厂里的事都刚起步,我想先集中精力把这些做好。等毕业工作了,稳定下来再说。”
他理解母亲的担忧,但在他的规划里,他年纪还小,没那么着急。未来的风浪尚未显现,他需要的是不断夯实自身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