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突破与过年(第2页)
他家屋里整天飘出炖肉、炸丸子的浓郁香气,勾得全院的孩子都扒在他家门口流口水。何雨水跟着哥哥忙前忙后,小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傻柱一边嘚瑟地显摆手艺,一边也没忘给后院聋老太太端去满满一大碗肉菜,老太太乐得直夸“傻柱子好”。
许大茂家是院里最扎眼的存在。新婚第一个年,娄家底子厚,各种稀罕年货源源不断地被娄晓娥拿过来:成盒的精美点心、腊肠、火腿、风干鸡、甚至还有难得一见的糖果和巧克力。
许大茂忙里忙外,脸上是掩不住的春风得意,娄晓娥在旁边好奇看着他干着家务。娄晓娥虽不擅长家务,但也努力学着操持,只是那堆满桌案的丰盛年货,与院里其他人家形成了过于鲜明的对比,引来不少羡慕又复杂的目光。
刘海中在拿到高小的毕业证后再也不愿意去夜校被老师数落,更不想看到两个逆子看笑话的表情。不过刘海中家今年格外重视年货。
二大妈忙里忙外在打扫,刘海中指挥着刘光天、刘光福兄弟俩到处排队、打听,想方设法多弄点鸡蛋、红糖之类的营养品,因为今年他的好大儿刘光齐要回来,而且二大妈也到处说他家的大儿媳怀上了,他们刘家要有长孙了。
闫埠贵家依旧是精打细算的典范。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每一分钱、每一张票都要用在刀刃上。年货置办得量少样多,追求的是个“有”和“仪式感”,至于丰盛,那是谈不上的。闫解成的相亲依旧没着落,闫解放还是那副游手好闲的样子,让三大爷愁眉不展。
院里其他住户的年货,普遍比往年更差。孩子们玩闹的声响都小了许多,往年必不可少的鞭炮,今年也稀稀拉拉,显得有气无力。
林家今年则是个“闷声发小财”的景象。林墨带回了野猪肉和傻柱帮忙熏制好的、香气醇厚的腊肉,工坊空间里还有之前“周墨”交易得来的粮食和油。他和林贤又去供销社,用攒下的票证和钱,买了些粉丝、糖果、花生、一副新对联和几张年画。
程秀英将这些物资妥善归置,心里踏实无比。饭桌上,隔三差五就能见到点荤腥,林巧的小脸明显圆润了些。虽然林墨一再嘱咐要低调,但屋里飘出的肉香和偶尔晾晒的腊肉,还是让邻居们知道,林家这个年,过得不会差。
夜幕降临,零星有鞭炮声响起,打破冬夜的寂静。各家灯火下,人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着最后的准备。食物的香气、忙碌的身影、以及对新一年的模糊期盼,交织成这个困难年代里,四合院特有的年关烟火气。
一九六零年的农历除夕,在物资匮乏的阴影下,悄然降临南锣鼓巷95号院。
这或许是这个四合院有史以来最安静、最冷清的一个除夕夜。往年的这个时候,院里早就该是孩子们追逐嬉闹、鞭炮声零星作响、各家厨房飘出诱人炖肉香的景象。但今年,饥饿像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大多数的欢声笑语。
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的炊烟,似乎都带着一股节省的意味。即便是过年,碗里的内容也比往年清减了许多。棒子面窝头能管够就算不错了,白面饺子成了稀罕物,多是掺了大量菜馅,肉星儿难得一见。
孩子们的新衣大多没了踪影,多是拆洗干净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但浆洗得硬挺,也算是一种年节的体面。
傻柱家算是院里伙食最好的。他仗着厨艺和之前野猪换来的底气,好歹整治了几个像样的菜:一小盆猪肉白菜炖粉条,一盘炸咯吱盒,还有一小碟腊肉炒芥菜疙瘩。
香味飘出来,勾得左邻右舍肚里的馋虫直闹腾。他给聋老太太端去了一大碗菜,又给关系近的几户人家,包括林家,象征性地送了一小碗尝尝味。何雨水吃得满嘴油光,傻柱看着妹妹,脸上才有了点真切的笑模样。
许大茂家关起门来,享受着娄家送来的丰盛年货。火腿、腊肠、烧鸡摆上了桌,还有难得的水果和糖果。但即便是他们,也不敢太过张扬,窗户帘子拉得严严实实,吃喝说笑都压低了声音,生怕“资本家做派”的帽子扣上来。
贾家的年夜饭,唯一的一点肉都是易中海家接济的。一碗见点油花混着十几片肉的的炖菜,几个难得一见的二合面馒头,外加一碟水煮花生和一盘炖土豆。棒梗和小当眼巴巴地看着那点菜,吃得飞快。贾东旭闷头吃着馒头,脸色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更加灰败。
秦淮茹默默地把自己的馒头掰了一半,分给两个孩子。贾张氏难得没有抱怨,只是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里没什么神采。
闫埠贵家的年夜饭,堪称“计算”的典范。一小盘炒鸡蛋,一碟花生米,一盆白菜豆腐汤,主食是二合面的饺子,馅料以白菜为主,零星点缀着一点油渣。三大爷还特意开了个小会儿,强调“勤俭节约是美德”,孩子们听着肚子咕咕叫,却也无可奈何。
林家今年算是过了个踏实年。程秀英用林墨带回来的肉,精心做了一碗红烧肉,油亮酱红,香气扑鼻。又包了白菜猪肉馅的饺子,纯白面的,还有林墨拿出空间里的鸡,被林墨用前世粤省的浸鸡的方法做了白切配上姜汁,吃得林巧眉开眼笑。
还有傻柱送来的那碗炖菜,林墨带回来的腊肉炒了个蒜苗,桌上竟也摆了三四个菜。关起门来,一家人吃得温暖而满足。程秀英看着孩子们,眼里有光,这是艰难岁月里最珍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