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朱琳丁思甜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0章 找导师(第2页)

拿着梁先生的推荐信,林墨精心准备了数日,不仅梳理了联合体项目的背景、自己的初步构想,更将大学以来在结构、施工、工程经济乃至古建研究方面的积累做了系统归纳。

他深知,面对张维翰这样的学者,空谈理想是无用的,必须展现出与之匹配的能力与潜力。

张维翰教授的办公室位于土木系馆一个安静的角落,堆满了书籍和图纸,空气中有淡淡的墨水与旧纸张混合的气味。教授本人年约五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边眼镜,神情严肃,目光锐利,带着典型的德式严谨风格。

林墨恭敬地递上梁先生的名片,并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参与联合体项目的前因后果,以及希望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的想法。

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客观地陈述了项目的挑战性,以及自己为此所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积累,包括在私底下的大量模拟练习、对现代工业建筑文献的研读,以及对传统营造智慧的理解可能为项目带来的独特视角。

张维翰教授安静地听着,手指交叉置于桌前,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直指核心,如不同生产环节的物流组织优化、联合体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接口、以及在当前资源条件下如何平衡先进性与可行性等。

林墨均能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推演,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虽非尽善尽美,但思路清晰,显露出超越年纪的视野和扎实基础。

听完林墨的陈述,张教授沉吟了许久,办公室内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梧桐叶摩挲声。

“林墨同学,”张教授终于开口,语气平稳听不出喜怒,“你的情况,梁先生略有提及。你展现出的主动性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实超出我的预期。以实际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勇气可嘉,若能完成,意义非凡。”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盯着林墨:“但是,正因其重大且复杂,对执行者的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要求极高。我无法仅凭你一番谈话就做出决定。”

他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空白稿纸上轻轻点了点:“我给你一个考验。把你刚才所说的——如何在这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统筹你的学业课程、必要的工地实习、项目筹备组的技术顾问工作、你个人持续的技艺修行,以及最终完成这个庞大的毕业设计——所有这些任务,整合成一份详尽的、可执行的个人发展与项目推进计划表。”

“这份计划表,我需要看到明确的时间节点、各阶段的核心任务与交付成果、潜在的风险预估与应对策略、以及你计划如何分配你的时间与精力。”

“它不仅要证明你有能力完成这个课题,更要证明你有能力管理好完成这个课题的整个过程。”张教授的语气不容置疑,“给你一周时间。完成后交给我。届时,我再决定是否担任你的毕业设计导师。”

这是一个下马威,也是一个精准的考验。它考验的不仅是林墨的专业知识,更是他的全局观、逻辑性、预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正是一名优秀工程师和项目统筹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林墨深吸一口气,非但没有感到为难,眼中反而提起兴趣。这正是他需要的——一个用实力证明自己的机会。

“是,张教授!学生一定按时完成!”他站起身,恭敬而坚定地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