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竹林庞贝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9章 协助(第2页)

“虽然刚开始辛苦,但总算是个正经工作,能学门手艺。”

孙老蔫激动得手都有些抖,拉着虎子的胳膊:“听见没?林工要给咱找路子哩!还不快谢谢林工!”

虎子黝黑的脸上也泛起红光,笨拙而又真诚地向林墨鞠躬道谢。

林墨扶住他:“先别急着谢,成不成还得看机会和厂里的安排。你们先有个准备,等我的信儿。”

在孙老蔫千恩万谢中,林墨离开了孙家。

接下来的日子,林墨一边完成学校的课业,一边着手构思红星公社新大棚的设计方案。他借鉴了周学长的成功经验,但并未满足于此。

他翻查了更多资料,结合河沿地块可能的特点,思考如何优化结构,提升保温性能,甚至初步考虑了不同蔬菜轮作对光照、温度的需求差异。

几天后,那几位由王振山指派的、曾参与过上次测绘的年轻社员,果然带着工具,在河沿选定的地块上开始了精细的测量。

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经过上次的锻炼,对拉皮尺、定桩、记录数据等活计已经相当熟练,也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对后续建设至关重要。测量的数据被仔细地记录在泛黄的纸上。

又过了些时日,许大茂来厂里放电影时,果真给林墨捎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正是红星公社河沿地块的详细测绘数据,还有王振山的一封简短的信,信里除了提到设计图,也再次提到了养殖场规划遇到的困难——缺乏专业指导,希望林墨有空也能帮着“参谋参谋”。

林墨展开测绘图纸和数据记录,立刻沉浸进去。他根据新的地形、坡度以及水源距离,开始正式绘制大棚的设计草图。

他考虑到扩大规模后的结构稳定性,在关键承重部位做了加强设计;针对冬季防风保温,他建议在棚体北侧加筑一道简易的土坯防风墙;他还根据当地日照角度,微调了棚顶的倾斜度,以最大限度吸收太阳热量。

这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更是关系到红星公社集体生计的项目,林墨画得格外认真,每一个尺寸都反复核对,力求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优。

设计图初步完成后,林墨没有立刻交给许大茂带回。他找了个周末,再次亲自去了一趟红星公社。这次,他直接到了河沿的地块。土地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初步平整过,王振山和几个大队干部也在现场。

林墨摊开设计图,就在田埂上,对着实地,向王振山和几位负责施工的社员详细讲解起来。从基础的挖地基、立支架,到覆盖塑料薄膜、设置通风口,再到他新增加的防风墙和内部排水沟,他都一一说明,确保大家理解他的意图。

“林工,你想得可真周到!”一位参与过上次建棚的老社员指着防风墙的设计,“往年冬天西北风那个刮,棚子确实晃得厉害,加这么一道墙,肯定管用!”

王振山看着详细的设计图,听着林墨深入浅出的讲解,脸上的皱纹终于舒展开一些,连声道:“好,好!就按林工说的办!”

解说完大棚设计,王振山又拉着林墨去看他们初步选定的准备搞养殖场的地方,是一片坡地下的闲置院落。

林墨虽然不是畜牧专业,但基于基本的卫生、通风和管理原则,也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猪舍或鸡舍的朝向、排水隔离、以及饲料存储区的设置等,让王振山等人感觉受益匪浅。一直到晚上林墨被应留下来落后吃完饭后才回学校。

回到水木大学,继续与古老的木材对话,进行着通往七级木工的最后砥砺。

梁先生的那厚厚一叠手稿,成为了他最好的磨刀石。他不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地复制,而是在临摹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体味”与“印证”。

临摹一座宋代殿阁的转角铺作时,他会思考其受力逻辑与工业生产的厂房中钢结构节点有何异同;还原一栋江南民居的梁架时,他会琢磨其空间利用效率对住宅设计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