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质门窗颜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2章 学雷锋(第1页)

五月底的四九城,已然有了初夏的燥意。槐花的甜香混杂着胡同里日渐浓郁的生活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周末的傍晚,林墨从水木大学回到四合院家中。

晚饭后,兄弟二人在院里纳凉。林贤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跟哥哥说起供电所最近的动态。

“哥,我们所里最近可忙了。”林贤语气里带着工作的充实感,“国营木器一厂那边,出口订单听说好得不得了!‘逸云’和‘磐石’系列在海外卖得很好,厂里决定再把两个老车间进行升级改造,上马新生产线,电力增容是第一步,我们所里负责外线部分,接下来有的忙了。”

林墨闻言,心中了然。周明轩之前透露的订单增长情况看来比预想的还要强劲,这“滚雪球”计划的确是越滚越快了。他点点头:“出口形势好,是国家急需外汇,也是咱们设计和生产过硬。你们电力保障是关键一环,任务重,责任也大。”

“是啊,”林贤接口,脸上是跃跃欲试的神情,“张工让我跟着参与这个项目的技术支持部分,正好可以把备考技术员学的那些理论用上。哥,你上次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真管用!”

看着弟弟干劲十足的样子,林墨深感欣慰。国家的需求、个人的成长,在这个时代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与此同时,一场名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正如春风般吹遍大江南北,也深刻地影响着水木园和四合院里的每一个人。

校园里,黑板报、宣传栏贴满了雷锋的事迹和语录,集体劳动、互助学习的风气愈发浓厚。同学们在讨论专业问题时,也常常会引用“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来自勉。

林墨虽依旧沉静,但也在这种氛围下,更积极地参与班级事务,利用自己的手艺帮助实验室维修一些简单的教具,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入点滴行动。

而在四合院里,这股风潮带来的影响则更为具体,甚至微妙地改变着一些人行为的“合理性”。

最明显的便是中院的傻柱。以前他接济贾家,多少还带着点邻里情分、对秦淮茹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怜悯和心思,以及易中海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自己心里也嘀咕会不会惹闲话。

可现“学习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傻柱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最坚实、最光荣的“理论依据”!

“咱们得向雷锋同志学习!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傻柱在食堂里跟人侃大山时,嗓门都亮了几分,“院里秦姐家多困难?咱们有能力,帮一把怎么了?这是革命情谊!是阶级友爱!”

他往贾家跑得更勤,带去的饭盒理直气壮。甚至在院里碰到有人用暧昧的眼神看他进出贾家,他会把眼一瞪:“看什么看?学习雷锋精神,你有意见?”噎得对方说不出话。

贾张氏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脸上的笑容都多了几分,偶尔还会当着傻柱的面,摸着棒梗的头说:“看看你傻叔,多好的人!咱们要记得傻叔的恩情!”棒梗和小当吃着傻柱带来的油水十足的饭菜,对“傻叔”也更亲热了。

然而,有一个人看着这情形,心里却有些焦急起来,那就是易中海。

易中海最初引导、默许甚至鼓励傻柱接济贾家,是希望借此将傻柱这颗“优质养老储备”与贾家捆绑得更紧。在他看来,傻柱接济可以,但前提是傻柱得先有自己的家庭,这样他易中海作为“一大爷”和“恩人”,才能掌控傻柱小家庭。

可现在,傻柱心思扑在了贾家那边却慢慢多了起来。

秦淮茹对傻柱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而傻柱,更是沉浸在那种被需要、被感激,以及践行“崇高精神”的自我满足里。

“不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易中海在自家屋里,对着一大妈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