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材需要防腐处理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9章 协助(第3页)

临摹一座宋代殿阁的转角铺作时,他会思考其受力逻辑与工业生产的厂房中钢结构节点有何异同;还原一栋江南民居的梁架时,他会琢磨其空间利用效率对住宅设计的启发。

他将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融入到手中刻刀的每一次起落间。制作模型时,他刻意挑战更高难度的技巧,例如在微缩尺度下,尝试制作“偷心造”、“绞井口”等复杂构造,检验自己对手劲和精度的控制是否真的达到了“入微”之境。完成后的模型,不仅形神兼备,更隐隐多了一份对结构本质理解的“气韵”。

汽车楼的工作室,如今更像是他与郑师傅切磋交流的“茶馆”。郑师傅对他这个晚辈毫无保留,常拿出自己遇到的难题与他讨论。

“小子,你看看这个,”郑师傅指着一个需要与金属件精密配合的木质传感器基座,“这玩意儿要求受热变形系数与旁边的合金保持一致,这木头又不是橡皮泥,咋控制?”

林墨拿起基座,仔细感受木料,又看了看图纸要求,沉吟道:“郑师傅,或许可以试试不同密度木材的层压复合,配合特定方向的纤维铺陈,再结合浸渍特定树脂进行稳定性处理。我们可以先做几个小样测试一下不同方案的数据。”

一老一少,常常就着一个技术细节,讨论得热火朝天。郑师傅经验老辣,往往能一针见血指出实际操作中的陷阱;林墨思路开阔,常能提出基于材料学和力学原理的新奇解法。

于是,在这段项目间隙的相对悠闲时光里,只要白天没课,林墨的身影便会出现在汽车楼。他并非空手而来,有时带着自己近期制作的、试图融合传统榫卯与现代连接理念的小构件,有时则只是拎一壶热茶,几样点心。

工作室里,暖气片散发着融融暖意,与外界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一老一少围坐在工作台旁,不再是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更像是忘年的技艺交流。

起初,郑师傅只当是陪晚辈切磋,指点些考核注意事项。但几次深入交谈下来,他心头的震撼却越来越浓。

一次,林墨带来一个他自己设计的、用于复杂曲面定位的活动卡具,其内部运用了三种不同古籍中记载的、近乎失传的异形榫卯,并结合了现代平行夹钳的原理,结构之精妙,让郑师傅端详了半晌,才拍案叫绝。

“好家伙!这‘燕尾穿销’、‘龟背榫’?你小子从哪儿学来的?这些老玩意,很多八级工都未必认得全,你不仅认得,还能把它们揉碎了,用在这么个新玩意儿上!”

林墨谦和一笑:“偶然在一些杂书上看到过图样,自己瞎琢磨的,让郑师傅见笑了。”

另一次,谈及木材改性,林墨不仅能如数家珍般说出不同树种在不同湿度、温度下的胀缩系数,还提出了几种利用常见化工原料进行低成本浸渍硬化、增强尺寸稳定性的土法子,其思路之刁钻、对材料物性理解之深刻,让干了半辈子木工、自认见多识广的郑师傅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等等……你说用那个……硼砂和明胶混合液浸泡柞木,能提升它的抗弯强度还防虫?这法子……闻所未闻,但细想之下,似乎还真有点道理!”郑师傅捻着下巴上的胡茬,眼中精光闪烁。

不仅仅是榫卯和材料,在工具的使用和维护上,林墨展现出的功底同样令人咋舌。郑师傅亲眼见他只用几块不同目数的油石和一块牛皮,就能将一把崩了口的旧凿子修复得锋利如新,刃口角度精准无比,研磨的手法更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仿佛人与工具已达成某种默契。

“你这手磨刀的功夫……没十几二十年水磨工夫下不来啊!”郑师傅感叹,“可你小子满打满算才摸了几年的凿子?”

林墨只是低头擦拭着工具,轻声道:“可能是……比较喜欢琢磨吧。”

郑师傅不再多问,心中却已了然。这个林墨,绝非仅仅是在“精密模具”上有天赋那么简单。

他的知识储备之广博、之精深,对木工一道的理解之透彻,早已超越了一般“天才”的范畴,达到了许多浸淫此道数十年的七级老师傅都难以企及。

他就像一座深藏不露的宝库,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唯有深入接触,方能窥见其冰山一角之巍峨。

两人互相启发,互相印证,林墨在“混合结构设计”与“材料改性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飞速积累。郑师傅私下里多次感叹:“七级工的那点东西,你小子早就堂堂正正站在上面了,差的也就是个名分和一两件能摆在台面上的‘硬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