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小木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7章 新的阶段(第2页)

初冬的傍晚,天色暗得早。林墨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正准备去图书馆继续临摹手稿,就被一位匆匆赶来的系办公室干事叫住了,告知王副司长在校门口等他。

林墨有些诧异,但还是立刻收拾东西赶了过去。只见王副司长裹着件半旧的军大衣,站在吉普车旁,呵出的白气在昏黄的路灯下清晰可见,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王司长,您怎么来了?”林墨快步上前。

“找你救急!”王副司长也不绕弯子,拉开车门示意他上车,“车上说,外面冷。”

吉普车缓缓行驶在暮色中的街道上。王副司长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目前的困境和压力,然后目光灼灼地看向林墨:“小林,上次你跟我提的那个,把几家厂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的想法,我当时觉得难,现在看,是不得不考虑了!”

“你再仔细跟我说说,具体该怎么弄?能不能尽快给我弄个初步的方案出来,不用太复杂,就把核心思路、大概的框架和可能的好处、难处写清楚,让我拿去跟部里领导汇报讨论?”

林墨看着王副司长急切而真诚的眼神,心知此事关系重大,也预感到了这可能是推动行业走向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他沉吟片刻,并未因突然被委以重任而慌乱,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王司长,我明白了。我需要一些时间整理思路。一周之内,我把一份关于组建‘家具生产联合体’的初步构想方案交给您。”

“好!一言为定!”王副司长用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块大石,又像是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攻坚充满了期待,“小林,国家需要外汇,我们的产业也需要升级!你这脑袋瓜子,可不能只用在木头上了!”

送走王副司长,林墨站在渐浓的夜色中,寒风拂面,内心却一片火热。梁先生的手稿指引他向历史与传统深处溯洄,而王副司长的托付,则将他推向了时代浪潮的前沿。

古与今,技与道,微观与宏观,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一个奇妙的交汇点。

他知道,接下来的一周,他将无比忙碌。但这种忙碌,蕴含着创造与改变的可能,让他充满了力量。他转身,大步走向图书馆,走向那片属于他的、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书海与图纸世界。

接下王副司长的重托,林墨并未立刻动笔。他先是进入“鲁班工坊”,在双倍时间的空间里,结合前世对大厂生产管理的模糊记忆、在“虚实建造场”中模拟现代工厂运行的经验,以及近期研读基建档案所获得的项目统筹视野,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构思与推演。

他摒弃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依功能区分散布局的“大院式”厂区规划,转而构思一个集约化、流水线式的现代生产联合体。核心思路是:以产品系列和零件工序为线索,重组生产资源,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无缝衔接与高效流转。

一周后,他将自己的初步构想与规划方案的文稿,连同数张绘有详细标注的图纸,被林墨交到了王副司长手中。

方案的核心,首先是一个颠覆性的厂房布局。林墨建议,将各个参与联合的工厂完全打散搬迁,选取地理位置相对居中、且有扩建空间的木器一厂作为核心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其他厂根据其技术特长,转型为专注于某类部件或专业化“卫星车间”行成一条生产线。而像龙成厂这种也可以跟它的外协厂组成第二条生产线。

图纸上,核心生产基地的厂房被设计成巨大的“u”型联合车间。原料库位于“u”型底部,木材经过初检、分区仓储后。

根据生产指令,通过轨道或平板车,依次流向“u”型一翼的“板材预处理与开料区”,再到“板式构件加工线”,另一翼则是“实木框架制备区”和“曲木压制定型区”。

加工完成的各类构件,最终汇集到“u”型顶部的“总装与精加工车间”,完成组装、打磨、涂装等最后工序,然后进入紧邻的“成品检验与包装区”,最终入库待发。

人员流动路线与物料流严格区分,设有专门的员工通道和休息区,避免交叉干扰。

图纸上,每一个区域都清晰标注了主要设备类型,如大型烘干窑、裁板锯、铣床、多轴榫卯机、喷涂线等,林墨用了这个时代可能实现或接近的最高标准进行描述、预估的人员配置以及关键的质量控制节点如“含水率检测点”、“尺寸首检台”、“榫卯配合度抽查位”、“漆膜厚度检验处”。

产品生产流程被分解为清晰的模块,并用箭头在图纸上标示出来,如同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最终汇入成品库这片“海洋”。

方案还特别强调了建立“中央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中心”的重要性,负责统一技术标准、研发新工艺新材料、并对所有“卫星车间”和核心基地的产品进行抽检和督导。

王副司长拿着这份图文并茂、思路缜密的方案。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庞大而有序的现代化工厂在眼前拔地而起,听到了机器轰鸣、看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家具以惊人的效率和一致性被生产出来。

“你这方案给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正是将我们的现在的家具生产跟国外在推动的流水线结合的新选择!”王副司长很是开心,“我回去组织人研讨一下,这事没准真有有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