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小木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4章 实习与调整(第2页)

然而,林墨所在的小组,却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又似一位胸有成竹的设计师。分配任务时,他寥寥数语便能点明关键;动手操作时,他手法流畅而精准。放样、下料、绑扎、支模……每一个步骤都仿佛经过千百次的演练。

当其他小组还在为如何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致而苦恼时,林墨已经用自制的简易卡具,将钢筋位置固定得分毫不差;当别人还在担心模板漏浆时,他拼接的模板接缝严密,几乎看不出痕迹。

最终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节点模型,脱模后表面光洁,棱角分明,尺寸精度远超考核标准。带队老师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后,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最终感叹道:“林墨,你这模型做得,堪比比咱们实验室那些教学标准件!这手感,这控制力,简直神了!”

同学们围拢过来,看着那堪称艺术品的模型,再对比自己小组那略显粗糙的作品,心中唯有叹服。他们并不知道,林墨在意识深处的“鲁班工坊”及“虚实建造场”中,早已将类似的结构节点反复构建、拆解、优化了无数遍。

现实的制作,对他而言不过是将虚拟空间中千锤百炼的成果,再一次完美复现而已。

随后的施工现场认知实习,更是让林墨的“非常规”表现达到了新的高度。

学生们头戴安全帽,跟随施工员穿梭于钢筋丛林之中,听着震耳欲聋的机械轰鸣,看着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支模、绑筋、浇筑等作业。带队老师结合实物,讲解着施工流程、技术要点和安全规范。

当老师提问关于施工顺序安排或某个技术节点处理的原因时,林墨的回答往往不仅准确,更能引申开去,从材料特性、力学原理、成本控制乃至不同施工方案优劣对比的角度进行阐述,其见解之深入、思路之清晰,让负责讲解的现场工程师都暗自点头。

更令人侧目的是,在一次模拟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的课堂上,老师给出了一个简化项目的图纸和资源条件,要求各小组编制横道图。

林墨几乎未加思索,便拿起尺笔,在图纸上飞快地勾勒起来。他不仅快速排定了各工序的先后逻辑关系,合理估算了工期,甚至精准预判了几个潜在的技术间歇时间和资源调配冲突点,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其编制出的计划图,逻辑严谨,考虑周全,仿佛他早已亲身统筹过整个工程一般。负责《施工组织与计划》课程的老师拿着林墨的作业,看了半晌,才对旁边的同学说道。

“你们看看林墨这份计划,这不是在编计划,这简直就是在脑海里已经把这座楼盖了一遍!这种全局观和预见性,没有大量的实践积累和深入思考,是绝对做不到的。”

就在林墨于学业和实践中高歌猛进的同时,四合院里的秦淮茹,也迎来了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以及在李怀德副厂长那看似不经意的“指点”下,秦淮茹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向轧钢厂工会提交了调换岗位的申请,陈述了自己在钳工车间体力不支、技术难以上手的实际困难。

工会出面进行了调查和协调。易中海虽然心中极其不愿——秦淮茹一旦离开钳工车间,他作为师父的影响力便将大打折扣,这无疑削弱了他拿捏、笼络秦淮茹,进而影响傻柱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关心工人生活”、“解决实际困难”的大义名分下,尤其是在李怀德可能存在的默许下,他无法明着反对。

流程走得比预想中顺利。七月中旬,调令正式下达:秦淮茹从钳工车间,调入对体力要求相对较低、更注重细心和技巧的车工车间。

拿到调令的那一刻,秦淮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虽然车工技术同样需要从头学起,但至少,她看到了一丝摆脱纯粹体力消耗、依靠技巧立足的希望。眼神中也重新焕发出些许微弱的光彩。

而易中海,看着秦淮茹办理交接、准备前往新车间的身影,脸色慢慢地阴沉了下来。他对于未来的预想,属于秦淮茹的这一环,虽然并未完全脱离,但其可控性已大大降低。

“得抓紧了……”易中海在心中默念,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时代的浪潮和个人的选择,正在一点点冲刷着他那看似稳固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