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屋图片大全 效果图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章 各持己见(第2页)

“第二,考虑到贾家的困难,厂里可以破例,每月发放相当于东旭同志原工资百分之五十的遗属补助,也就是十九块钱,直到棒梗同志年满十六周岁,可以顶替他父亲的工作岗位为止。”

听到每月只有十九块钱补助,秦淮茹的身体晃了一下,脸色更加苍白。贾张氏猛地抬起头,嘶哑着喊道:“十九块钱?李厂长,现在黑市一斤棒子面都快一块钱了!这十九块钱够干啥?买高价粮都不够我们娘几个吃半个月的!这不是要我们活活饿死吗?”

易中海眉头紧锁,接口道:“李厂长,街道的王干事也在,情况大家都清楚。东旭走了,贾家就剩下一门孤寡。淮茹怀着的孩子生下来也要户口,也要吃粮。”

“光是这点补助,确实难以维持他们在城里的生活。按照这个方案,她们恐怕……恐怕只能拿着抚恤金,回秦家庄农村老家了。”

回农村,意味着失去城市户口,失去未来棒梗接班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

王干事叹了口气:“老易,你的意思我们明白。但政策有规定,现在大环境是号召精简,很多双职工家庭都要下放一个,贾家这种情况……厂里能争取到持续发放补助,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秦淮茹泪眼婆娑,声音颤抖却带着一丝倔强:“李厂长,刘主席,王干事……我……我不想回农村。东旭走了,我得把他的根留在城里。我求求厂里,能不能……能不能让我去顶东旭的班?”

“我去厂里干活!我能吃苦!什么脏活累活我都能干!这样我就能有工资,有定量,棒梗、小当和肚子里的孩子也都能有口粮,只需要……只需要想办法解决我婆婆一个人的吃饭问题就行。求求你们了!”

让她接班?李怀德和工会主席交换了一个眼神,都面露难色。

“淮茹同志,你的心情我们能理解。”李怀德斟酌着词语,“但是,轧钢厂是重工业单位,车间里的活儿,尤其是钳工、锻工这些岗位,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实在不适合女同志,更何况你还怀着孕。厂里也有规定,一般不安排女职工到一线艰苦岗位。这个口子,不好开啊。”

场面一时僵持不下。贾家希望秦淮茹接班留在城里,而厂方则基于政策、岗位要求和现实困难,倾向于原有的抚恤方案,但那个方案几乎必然导致贾家被迫返乡。

易中海在一旁帮腔,强调贾家的特殊困难和秦淮茹的决心,但李怀德态度虽然同情,却显得十分为难,强调政策和大环境。

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李怀德最后只能表示:“这样吧,你们的困难和要求,我都记下了。我回去再向杨厂长和厂党委汇报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变通的可能。但这需要时间研究,你们也要有心理准备。”

最终,李怀德等人起身告辞,抚恤金的事宜容后再议,留下了满怀绝望的贾家婆媳和眉头紧锁的易中海等人。

李怀德心情也有些沉重,和工会主席、街道干部低声交谈着走出贾家,穿过中院,走出了四合院。

贾东旭工伤身亡后的日子,四合院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贾家婆媳的哭声时断时续,中院灵棚那惨白的色调和缭绕的烟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这场惨剧。

正如林墨所预料,为了接班的事情,贾张氏彻底豁出去了。她拖着肥胖的身躯,领着哭哭啼啼、面色惨白的秦淮茹,连续几天堵在轧钢厂办公楼门口,甚至冲进过杨厂长的办公室。

“我儿子为厂里流干了血,丢掉了命!你们就想用几百块钱打发我们孤儿寡母回农村等死吗?还有没有天理了!”贾张氏拍着大腿,哭嚎声震天响,“让淮茹接班!她有力气,她能干活!不让她接班,我们娘几个就死在厂门口!”

秦淮茹则在一旁默默垂泪,哀婉凄楚,偶尔抬起红肿的眼睛,哀求得看着每一个路过的干部:“领导,求求你们,给我和孩子一条活路吧......”

这番哭闹,确实给轧钢厂的领导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工人们私下议论纷纷,同情贾家遭遇的大有人在。

但杨厂长态度异常强硬,他担心的正是开这个口子——如果贾家因为工伤就能轻易让农村户口的儿媳顶岗进城并解决儿女的口粮问题,那么很多人是豁得出去让自己也来那么一下,虽然不至于弄死自己,那厂里的工伤事故恐怕就控制不住了,如果只解决这一例,那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家庭会怎么想?

会不会都跑来闹?厂里的秩序还要不要了?因此,无论贾家如何哭闹,杨厂长都咬死了政策不允许,要求贾家接受抚恤金和补助方案。

僵持之下,时间又过了一周。第二个周末,林墨从学校返回四合院。刚进院门,就感觉到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

中院贾家门口围了不少人,院里三位大爷和几个管院大爷都在,轧钢厂的杨厂长、李怀德副厂长,以及街道的王干事,赫然在列,显然正在贾家进行又一次艰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