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木制四合院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章 秋交与对抗(第2页)

苏建新浑然不觉,或者根本不在乎,他继续侃侃而谈,描绘着他脑海中充满“艺术张力”和“解构主义”的家具蓝图,充斥着“流线型”、“有机形态”、“复合材质”等新鲜词汇。

李书记满意地点点头,对聂厂长说:“聂厂长,你看,苏同志的理念非常前沿!这才是我们龙成厂未来该走的方向!我建议,立刻按照这个思路组建团队,由苏建新同志主导设计!”

聂厂长强压着怒火,沉声道:“李书记,苏同志的理念很新颖。但是,秋交会时间紧迫,从零开始设计全新产品,风险极大!陈科长的优化方案,更稳妥,更能保证我们按时拿出高质量的产品!我们不能拿国家创汇任务当儿戏!”

“风险与机遇并存嘛!”李书记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有苏同志的天才设计,加上陈科长的工艺保障,我相信没问题!就这么定了!设计小组由苏建新同志任组长,陈枋安同志任副组长,技术科全力配合!散会!”

李书记一锤定音,带着苏建新起身离开,留下会议室里一片压抑的沉默和愤怒。

陈枋安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聂厂长重重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老陈,先别急…走一步看一步。工艺实现这块,还得靠你把关!”

林墨被陈枋安拉着来列席会议,全程目睹了这场交锋。他心中一片淡漠?

李书记和苏建新强行主导秋交会设计的决定,在龙成总厂内部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新派家具车间和技术科里,老师傅们议论纷纷,对苏建新那‘运气’的言论和陈枋安被压制的遭遇感到愤懑不平,但碍于李书记的权威,敢怒不敢言。

林墨回到外协入厂检验组,组内气氛也有些微妙。组长小张拿着一叠刚收到的图纸和一份文件,有些迟疑地走到林墨面前:“林组长,这是…新来的苏设计师那边刚送过来的,秋交会新产品的部件图纸,还有…这个。”

小张把文件递给林墨。林墨一看,是一份由苏建新起草、李书记签批的《关于秋交会新产品外协部件检验标准制定的指示》,要求林墨的外检组“紧密配合苏建新同志的设计理念”,“根据新设计图样中涉及的新型材料和特殊工艺要求,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入厂检验标准及验收卡具,确保设计意图完美实现”。

林墨翻开那些图纸,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图纸上充斥着流线型、异形切割、嵌入式金属连接件等元素,确实“新潮”。但问题在于,新材料标注不清,所谓的“进口材料”,只标注了一个模糊的商品名,林墨根据前世的经验对他的要求一清二楚,但是现在这个实验室要完成这些东西的验收,至少还有加一个金属相关和新材料相关的实验室。

而且图纸中具体物理性能参数很多缺失!没有这些基础数据,林墨根本不可能给他制定检验标准,哪怕林墨心里是有标准的,但是现在拿出来,到时候出问题他只要一句你的标准依据是什么,能让林墨乖乖背锅?

更何况图纸上还有很多处标注“特殊曲面工艺要求”、“金属螺丝的精密配合”、“金属嵌件无缝连接”等要求,但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精度、金属固件使用哪种检测方法,完全没有说明!

这简直是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性能数据,没有明确的工艺精度要求,要他制定科学的检验标准?这就是明晃晃的在挖坑。现在跳进去就是等死,现在不理他,大不了回车间继续做木工,哪怕是书记也不敢无故开除他一个工人。

林墨没有立刻表态,他合上图纸和文件,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荒谬感。他对小张说:

“张工,苏设计师的理念很新颖,涉及的材料和工艺确实超出了我们以往的经验范围和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林墨的语气平静而专业,“我们外协入厂检验组的职责,是依据清晰、可量化的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对于新材料,其性能参数是制定检验标准的基石,必须由技术部门或设计方提供权威数据。实验室也需要苏设计师牵头建立,我们这边更多的是木材检测和把关,他这些新材料我们也无能为力”

他指着图纸上那些模糊的“特殊工艺”要求:“同样,对于‘特殊曲面工艺’、‘精密配合’、‘无缝连接’等要求,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公差数值,比如弧度偏差±多少度、配合间隙≤多少毫米和检测方法,才能执行检验。否则,标准无从谈起,检验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公正性。”

林墨将图纸和文件轻轻推回给小张,做出了明确表态:

“我组目前不具备独立制定此类涉及新型材料和模糊特殊工艺检验标准的能力。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避免因标准不清导致后续生产混乱或质量风险。”

“我建议请技术科或直接由苏建新设计师提供新材料的详细性能参数表。所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可量化、可执行的具体公差标准及检测方法说明。在收到上述必备的技术文件之前,我组无法启动新标准的制定工作。

现有春季订单的外协检验工作繁重,我们仍需集中精力确保其质量。”

林墨这番话,有理有据,完全站在专业立场和风险控制的角度。他巧妙地避开了对设计本身的评价,将问题聚焦在制定检验标准的前提条件缺失上,并明确指出了责任方——技术科或设计师本人必须提供关键数据!这既坚守了质检工作的专业性和底线,又避免了直接对抗李书记和苏建新,将难题原封不动地抛了回去。小张松了口气,连忙应下:“是!林组长,您说得对!我这就把您的意见和这些材料一起,正式反馈给技术科和苏设计师那边!”

林墨的“无法制定标准”和索要关键数据的反馈,很快传到了苏建新耳朵里。苏建新正沉浸在自己“天才设计”的兴奋中,听闻此事,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一个搞质检的,连个标准都定不出来?还找我要数据?懂不懂什么叫为设计服务?”苏建新在自己的临时办公室里,对着空气愤愤不平。但他问过熟人后也清楚,林墨提出的要求从技术角度看是合理的,这让他对林墨这个“死脑筋”的年轻工人,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被“刁难”的恼怒,也有一丝对其“较真”能力的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