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5章 下调和囤积(第2页)

虽然只是最基层的岗位,但有了轧钢厂这个“铁饭碗”,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收入和未来的保障。闫埠贵推着眼镜,脸上难得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连算盘声都轻快了几分。闫解成穿着崭新的、略显肥大的轧钢厂工装,虽然带着学徒工特有的青涩和拘谨,但腰杆也挺直了不少。

相比之下,后院刘海中的二儿子刘光天,就显得落寞许多。他没能考上高中,成了待业青年。刘海中托人给他找了个在街道木器社打零工的活儿,收入不稳定,也没有固定收入,不过十四五岁的青年还没到定性的时候,总是拿到钱就出去花。

看着大哥刘光齐搬进了厂宿舍,成了双职工,自己却只能干力气活,刘光天心里憋着一股气,回家也常常阴着脸。刘海中看着这个“不成器”的二儿子,对比出息的大儿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家里时常能听到他训斥刘光天的声音。刘光福倒是按部就班地升入了初中,和小妹林巧成了同年级同学。两个半大孩子,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成了院里少有的、暂时还不太懂得愁滋味的风景。

院里的女人们,尤其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们,彻底忙碌了起来。挖野菜成了每日的必修课。清晨天蒙蒙亮,就挎着篮子、拿着小铲子出门,城郊的田埂、河沟边、甚至公园的角落,都成了她们的战场。荠菜、马齿苋、灰灰菜、蒲公英…凡是能入口的绿色,都被小心翼翼地挖回家,洗净、焯水,掺进本就稀少的粮食里,努力填饱家人的肚子。

这其中,秦淮茹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韧性和生存智慧。出身农村的她,对野外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她不仅挖野菜又快又多,更有一手在浑浊水沟、泥塘边摸泥鳅、黄鳝,甚至晚上打着手电筒捉青蛙的本事!这些带着泥腥味的“荤腥”,成了贾家饭桌上难得的油水补充。

虽然量很少,腥味也重,但在棒梗和小当眼里,妈妈带回来的泥鳅、青蛙腿,就是无上的美味。贾东旭看着妻子日渐粗糙的手和疲惫的面容,心中愧疚更深,却也无可奈何。贾张氏虽然依旧抱怨,但看着孙子孙女能多吃两口,也默许了秦淮茹的行为,甚至偶尔会帮着处理那些滑腻的“战利品”。

林墨的生活则被工作、学习和精心的储备填得满满当当。

在龙成总厂,他领导的“外协入厂检验组”已高效运转,成为保障出口产品质量的关键闸门。他制定的严苛标准、铁面无私的执行以及那近乎神奇的“直觉”复检,让外协厂不敢有丝毫懈怠,也赢得了厂内上下的认可和敬畏。

下班后,他雷打不动地去夜校“快速班”上课。俄语的学习渐入佳境,数理化课程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他依然一丝不苟,确保成绩优异。自从他晋升四级工,赵山河也因为他的部分原因升任车间副主任后,赵山河再也没有让他去做外快的工作,因为林墨的工作也繁重复杂起来,本来说要去大漆车间学漆工的事也暂时耽搁了。

而属于林墨自己的时间,则被分割给了“鲁班工坊”和一项隐秘的“储备”计划。

在工坊的双倍时间里,他继续在赵山河划定的“五级工”框架内艰难跋涉。拆解组装那些繁复的斗拱雀替模型,理解古建木构的力学精妙;练习大型复杂榫卯的精准开凿与应力协调;研读《鲁班经》中关于木材特性、环境变化与结构稳定的技艺。每一次成功的咬合,每一次对“规矩”更深的理解,都让他对传统木艺的敬畏与掌握更深一层。他知道,这看似与当下新派家具生产无关的“大木作”根基,正是他未来在匠道上走得更远、更高的基石。

此外,他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始了为未来屯资本的物资储备。他知道未来几十年某些物品的稀缺性和价值。

首先,利用偶尔从孙老蔫那里弄到的、以及通过其他隐秘渠道收集的酒票,他隔三差五就去信托商店或指定的烟酒专卖点,购买被时人视为“奢侈品”的茅台酒和汾酒。一瓶瓶用草纸包裹、透着醇厚香气的茅台和清香扑鼻的汾酒,被他小心翼翼地存进鲁班工坊阴凉干燥的角落。这些“液体黄金”,是他为未来准备的硬通货。

同时,他利用休息日,跑遍了京城几家有信誉的大药房。重点囤积“安宫牛黄丸”。这种由牛黄、麝香、犀角、珍珠等名贵药材制成的药丸,在未来特殊时期和老年急救中的巨大价值。一枚枚用蜡丸和金箔包裹的安宫牛黄丸,连同购买时的说明书,被他如同珍宝般妥善收藏在空间里。

最后,邮票也进入了林墨的视野。他专门去邮局和信托商店,留意每年发行的新邮票,尤其是那些题材重大、设计精美、发行量相对较小的品种。一版版崭新的邮票,连同首日封,被他收入囊中。他不懂集邮的门道,但他知道时间会赋予这些纸片难以估量的价值。这些收藏行为,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务正业”,甚至有些“败家”,但在林墨心中,这是穿越者视角下,为漫长未来铺垫的、极其重要的“生存”与“发展”资源。

林家的小日子,在林墨的周密安排和隐秘储备下,显得格外平静安稳。程秀英严格按照林墨的计划放粮做饭,粗粮细作。虽然吃饭的时候油水少了点,但一家经常还能吃到林墨从空间里做好拿出来的肉。林家厨房飘出的、带着野菜清香的饭食味道,与院里其他家的饭菜味道并无二致。加上林家一贯低调,程秀英口风极紧,林贤林巧也牢记哥哥的叮嘱,并没有没引起太大的波澜。

然而,林墨知道,眼下的定量减少,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两年多的这样的日子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