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施工(第2页)
他的严格近乎苛刻。无论是土方开挖的边坡坡度,还是临时道路的压实度,甚至是施工人员搭建的临时工棚是否影响了控制桩的保护,他都一一过问,要求必须符合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规定。
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如周明轩总工派来的生产协调员、部里下派的物资调配员、设计院驻场的结构工程师,也都各司其职,忙碌地穿梭在工地上,解决着各自领域层出不穷的问题。
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自觉地会聚焦到林墨身上。这个年轻得过分的设计者,不仅对图纸了如指掌,对施工流程和细节的把控,更是老道得不像话。
很快,更让人惊诧的一幕发生了。在进行第一批预制混凝土柱基础钢筋绑扎时,林墨发现几名工人为了图快,箍筋的间距和弯钩角度都有些随意。他立刻叫停了作业。
“这样不行,”林墨指着图纸上的节点详图,语气严肃,“箍筋的作用是约束核心混凝土,承担剪力,间距过大、角度不准,都会严重影响节点的抗震性能和承载力。”
带班的工长脸上有些挂不住,嘟囔道:“林工,这差个一星半点不影响使用吧?咱们以前都这么干,也没见出问题……”
“以前是以前,联合体的厂房将来要运行重型设备,对结构安全要求极高。”林墨斩钉截铁地打断他,“标准就是标准,没有‘差不多’。”
说完,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林墨直接蹲下身,拿起扎钩和铁丝,熟练地动手重新绑扎起来。他的手指灵活而稳定,动作迅捷且精准,每一个弯钩都严格符合135度,每一个交叉点都绑扎牢固,间距用卡尺量过,分毫不差。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下,滴落在满是尘土钢筋上,瞬间洇开一个小点。
他一边做,一边清晰地讲解要点:“看,像这样,铁丝要拧紧,但不能扭断丝头。弯钩要到位,保证锚固效果……”
周围的工人由最初的不以为然,渐渐变得鸦雀无声,继而眼中流露出佩服的神色。这位年轻的“秀才”工程师,不仅说得头头是道,手上功夫竟然比他们这些老工人还要利索、还要标准!
“都看清楚了吗?就按这个标准来!”林墨站起身,抹了把汗,目光扫过在场的工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更是我们一砖一瓦、一筋一箍建出来的!基础打不牢,万丈高楼也得倒!”
“明白了,林工!”工长心悦诚服地大声应道,转头对工友们吼道,“都听见没?按林工教的做!谁再敢糊弄,看我不收拾他!
工人们轰然应诺,纷纷埋头干了起来,动作明显认真细致了许多。林墨的亲力亲为和精湛技艺,像一股无声的力量,极大地提振了整个施工队伍的精气神,一种对质量近乎执拗的追求氛围,开始在工地上弥漫开来。
就在这时,几辆挂着水木大学校旗的大卡车,满载着戴着统一安全帽、满脸好奇与兴奋的学生,驶入了工地。他们是根据“半工半读”安排,前来进行暑期实习的土木系和建筑系学生。
带队老师简单交代了几句注意事项,便将学生们分散到各个作业面。不少学生被分配到了基础施工区域,正好目睹了林墨亲自示范钢筋绑扎的一幕。
“我的天……那是林墨师兄?”一个低年级学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个在钢筋丛林中挥汗如雨、动作堪比老师傅的熟悉身影。
“就是他!听说这整个联合体都是他主导设计的!”旁边一位大四的学生语气中充满了与有荣焉的激动,“以前光听说他手艺好,没想到……没想到在现场也这么猛!”
“设计是他,现场指导是他,连具体操作他都比工人还在行……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另一个学生半开玩笑地哀叹,眼神里却全是崇拜。
学生们围拢过来,看着林墨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处施工细节,听着他用简洁精准的语言指出问题、讲解原理,原本对工地实习的些许畏惧和陌生感,迅速被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所取代。
能参与到由自己师兄设计的、如此宏大的项目中,亲眼见证图纸如何变为现实,甚至能得到设计者的亲自指点,这无疑是他们实习生涯中最宝贵的一课。
林墨也注意到了这些学弟学妹,他并未因身份而疏远,反而在忙碌的间隙,主动走到他们中间,指着正在进行的工序,深入浅出地讲解背后的设计意图、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关键。
“看那边,我们预留的后浇带,是为了解决超长结构温度应力的问题……”
“这个设备基础预埋螺栓的定位,精度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后期设备安装的准确性……”
他的讲解,结合眼前鲜活的实例,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
夕阳西下,将工地的影子拉得老长。忙碌了一天的机器渐渐停歇,工人们拖着疲惫却充实的身体走向工棚。水木大学的学生们也在集合,兴奋地交流着一天的见闻,言语间充满了对林墨的敬佩和对未来的憧憬。
林墨站在一片初具雏形的基础网格旁,安全帽下是沾满灰尘和汗水的脸庞,但眼神却亮得惊人。他望着这片浸透了自己和无数人汗水的土地,仿佛已经看到了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运转的那一天。
蓝图已然铺开,根基正在浇筑。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加繁重和复杂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心中充满了信心,与这样一群充满干劲的建设者同行,他有信心将脑海中的宏伟构想,一步步、坚实地烙印在这片热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