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院中事(第3页)
“学校里要求积极是好的,”林墨耐心引导,“但讨论问题要就事论事,多谈技术和知识,少牵扯其他,更不要轻易给人扣帽子。记住,谨言慎行,总不会错。”
这样的谈话,几乎在每个周末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上演。林墨从不讲大道理,总是结合具体的事情,将谨慎、务实、专注于业务工作的理念,一点点灌输给弟妹。
他讲述自己在工厂和项目中的见闻,强调技术和质量的重要性;他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引导他们看到表象下的复杂性,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引导弟弟跟一线的人员打好关系。
后来,林墨注意到一个细节。只要林贤周末也在家,他总会找由头带着林巧出去。有时是去新开的百货公司逛逛,有时是去看一场电影,有时干脆就是去北海公园溜冰。
起初,林墨只当是兄妹俩感情好,林贤想带妹妹散心,缓解她学业压力和自己失恋后的郁闷。但很快他发现,几乎每一次,林贤都会自然而然地叫上何雨水。
“巧儿,雨水,下午没事吧?听说百货公司来了批新头巾,去看看?”林贤一边穿外套,一边状似随意地邀请。
“好啊好啊!”林巧总是积极响应,然后拉着何雨水的手,“雨水姐,我们一起去吧!”
看着三人并肩出门的背影,林贤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多在何雨水身上停留一瞬,那眼神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想掩饰又藏不住的亮光。而何雨水,虽然话不多,但和林贤、林巧在一起时,神情明显比平时更放松、更柔和。
林墨站在屋门口,目送他们消失在月亮门外,心中渐渐了然。他原本微蹙的眉头缓缓舒展开,甚至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表情。
在这个越来越强调成分和立场的环境里,知根知底、性情温和的何雨水,比起那位思想激进、轻易就要“划清界限”的苏晓雯,无疑是更让人放心的选择。
他转身回屋,拿起还没看完的书,心思却有些飘远。潜移默化地引导弟妹的思想固然紧要,而年轻人之间自然萌发的情感,若能朝着安稳、踏实的方向发展,或许,在这山雨欲来的时代,也能为这个家增添一分难得的平静与温情。
他决定,对于林贤和何雨水之间这点事情,暂时保持观察,不加干涉,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引导。
与院中的积极躁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易中海的沉稳,或者说,是某种程度的疏离。他通常也会搬个马扎坐在槐树稍远一点的阴影里,手里端着那个磨得发亮的搪瓷茶杯,静静地听着刘海中在那里高谈阔论,很少插话。
作为八级工,他的技术地位在厂里乃至这片胡同里,都是受到尊重的。他经历过旧社会,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各种运动和风潮,他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
在他看来,技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些政治上的东西,太过投入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看到一些技术不错、但平时人际关系没处理好的基层干部也被卷进去,他更坚定了“埋头技术,少惹是非”的想法。
八级工已经到头,他不想折腾,也无意通过这种方式去谋求什么。
他的目光,更多时候是越过议论纷纷的人群,落在中院何家那扇透着微弱灯光的窗户上。傻柱那混不吝的身影在窗后一晃而过。
易中海抿了口茶,心里盘算着如何再找傻柱好好谈一次,或者托街道办王大妈再给他介绍个靠谱的对象,得赶紧把他这不着调的婚事定下来。
在他看来,把这些身边实实在在的关系理顺,找一个可靠的养老倚仗,比讨论那些遥远的大事、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进步,要紧得多,也实在得多。
槐花悄然飘落,洁白的花瓣洒在树下这群心思各异的人们肩头、发间。夏夜的风裹挟着暑气、躁动与各种各样的野心、盘算和忧虑,穿过古老的院落,也吹拂着这个时代里,每一个被洪流裹挟前行,试图抓住点什么,或者仅仅是想站稳脚跟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