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生活琐事下(第2页)
学生们提着大包小裹,陆续踏上返乡的旅程。林墨送别了沈知书、王建国等一众室友,却并未立刻收拾行装返回南锣鼓巷。
他先是一头扎进汽车楼那间熟悉的工作室,为手头几个精密仪器项目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一个是物理系委托加工的高精度元件定位夹具,对平面度和垂直度的要求近乎苛刻;
另一个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小组求助的空间连杆机构动态演示模型,节点繁多,运动关系复杂,极考验综合设计与制作能力。
林墨沉浸其中,将考试周积压的创作欲望尽数倾注在锉刀、凿刻与精细装配之中,直到最后一个部件打磨得光洁,装配调试完毕,顺利通过验收,他才真正从学期状态切换出来,感觉属于自己的假期开始了。
然而假期于他而言,也不是彻底的放松与休息,而是另一段可以完全自主支配、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艺攀升的宝贵时光。
他的有更多的时间进入的“鲁班工坊”,系统性地梳理和冲击着七级木工课程中那些关于大型结构力学推演、异形曲面精准制作等高阶难点。
在现实世界中,他也充分利用家里的有限条件和工具,进行着一些小尺度的复杂榫卯结构练习,或是伏案绘制着构思更为精妙、结构更具巧思的家具草图。
与此同时,他也并未完全脱离与“逸云”、“磐石”两个系列家具相关的工作。国营木器一厂的总工程师周明轩,对这位年轻得过分却才华横溢的设计兼结构顾问极为看重,期间几次特意派了厂里的小吉普车,将林墨从学校或家中接到厂里。
在木器一厂那间宽大敞亮、摆满各式样品的陈列室,或是机器轰鸣却秩序井然的车间一隅,周明轩往往会拿着刚刚从香港华联公司那边反馈回来的国际市场信息与初期订单数据,与林墨一同仔细研判,探讨优化方案。
“小林你看,‘逸云’系列的这款单椅,海外客户,特别是欧美那边的,普遍反馈坐深稍微浅了些,对体型高大者来说支撑略有不足,久坐舒适度有待提升;
还有‘磐石’书柜的这个模块化连接件,理念是好的,但安装过程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步骤还是略显繁琐,希望能更简化、直观一些。”周明轩指着反馈报告上的具体条目,语气认真地说道。
林墨凝神倾听,时而拿起专业的量具仔细测量实物尺寸,时而在随身携带的皮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出修改方案的草图。“坐深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不破坏原有整体线条美感的前提下,统一增加两公分,这对视觉比例影响微乎其微,但能显着提升坐感舒适度。至于连接件这里,”
他略一思忖,笔尖在纸上划过,“可以考虑改成这种预埋式的弹性卡扣结构,用户拿到手后,基本上只需要对准位置,用一把普通锤子轻轻敲击就能完成锁定,极大简化了安装流程,也更便于运输和仓储。”
他所提出的修改建议,总是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既充分考量到终端用户的实际体验与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工艺可行性,又能巧妙地保持设计最初的灵魂与美感不受破坏。
周明轩听着,频频点头,眼中的赞赏之色愈发浓厚。他愈发觉得,林墨不仅拥有卓绝的设计天赋,这种基于市场反馈进行快速迭代、精准优化产品的能力,以及将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会贯通的平衡感,在同龄人中更是凤毛麟角,极为难得。而这正是林墨前世作为设计师的日常工作。
两人常常一讨论就是大半日,从某个具体部件的尺寸微调,聊到不同地区市场的审美与功能偏好差异,再到未来新型木质材料、复合材料在家具领域应用前景的展望。
几次深入的接触与合作下来,林墨在木器一厂的技术科室、车间老师傅乃至一些中高层干部中间,也渐渐混熟了脸。大家私下里议论起这个年轻人,无不带着几分惊奇与佩服,都说周总工这是捡到了一块宝贝,假以时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