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手艺人立地为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章 第二次会议(第1页)

设计小组的第二次会议,气氛与初次截然不同。张思远和陈敏显然有备而来,志在必得。他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草图,而是数张精心绘制、上了色的效果图。

图中家具造型大胆夸张,融合了抽象化的龙纹、云纹、回形纹等传统元素,线条流畅奔放,漆面效果绚丽,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和“艺术感”。

“周总,王司长,各位同志,”张思远声音洪亮,带着自信的笑容。

“这就是我们构想的‘新中式·华彩’系列!我们力求打破传统家具的沉闷,用最具张力的造型和最富感染力的色彩,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在现代语境下的磅礴生命力!我们认为,只有这种级别的视觉震撼,才能在高端的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

效果图在与会者手中传阅,引来一阵阵低低的惊叹。就连王副司长和周明轩总师,初看之下,眼中也流露出欣赏之色。

这种强烈、直观的美学冲击,确实很容易在第一印象上占尽优势。苏曼琪和李卫国也仔细看着,李卫国微微点头,似乎对某些造型的独特性表示认可,而苏曼琪则看得更仔细,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张思远和陈敏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脸上得意之色更浓,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一直沉默的林墨,带着一丝挑衅。他们仿佛已经胜券在握,认为林墨那些枯燥的结构图,在如此“艺术”的作品面前,不堪一击。

轮到林墨展示时,他依旧平静。他展开的仍然是那套以结构系统为核心的图纸,上面是清晰的线条、标注着尺寸和材料的节点大样,以及基于结构逻辑推导出的、造型简洁利落的外观示意图。

与张思远他们色彩斑斓、充满动感的效果图相比,显得异常“朴素”和“技术流”。

“我的方案核心在于建立一套高效、稳定、可扩展的结构平台……”林墨开始阐述,语气平稳。

然而,他刚开了个头,张思远便忍不住打断,语气带着几分优越感:“林墨同志,我们都承认你的结构能力很强。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面向国外市场的‘艺术设计’。你这套方案……是不是太过侧重于技术和生产了?缺乏必要的艺术升华和视觉吸引力啊。国际市场,尤其是高端客户,首先是被‘美’打动的。”

陈敏也附和道:“是的,成本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因噎废食。为了追求极致的艺术效果,适当增加一些成本和工艺难度,也是值得的。毕竟,我们要做的是代表国家水平的标杆产品。”

现场的气氛明显倾向于张思远一方。就连周明轩,也倾向于先确定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外观方向,再来解决技术和成本问题。这是设计领域常见的思路。

面对质疑和明显的倾向性,林墨并没有急于反驳或争论艺术价值。他等张思远和陈敏说完,才看向周明轩和王副司长,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建议:

“周总,王司长,张同志和陈同志的设计视觉效果确实突出。既然设计方向有分歧,而成本和可生产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约束条件之一。”

“我提议,我们是否可以暂时搁置美学争议,先一起粗略核算一下,要实现张同志他们效果图上这种程度的造型、雕刻和漆面效果,按照我们国内现有的工艺水平和材料来源,大致需要多少成本?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估方案的可行性。”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无法拒绝。王副司长点了点头:“小林这个建议很务实。设计不能脱离实际。明轩,建国,你们看呢?”

周明轩也表示同意:“也好,做到心中有数。思远,陈敏,你们也一起参与,把你们预期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和特殊工艺列出来。”

赵建国立刻拿出了计算尺和笔记本。核算开始了。

林墨引导着讨论,问题非常具体:

“张同志,这个大面积的双面镂空云纹雕刻,以目前厂里雕刻工的水平,完成一件这样的侧板需要多少工时?良品率大概多少?”

“这种多层次的立体雕花,对木材的材质要求极高,需要无疤无裂的大料,这种规格的红木或硬木,现在的采购价和出材率是多少?”

“效果图上这种仿古鎏金彩绘效果,需要几道底漆、几道色漆、几道罩面漆?用的是天然大漆还是化学漆?描金工艺是手工还是部分可用新工艺替代?工时和材料成本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