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手艺人立地为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5章 变化(第2页)

支农劳动主要是协助抢收小麦。虽然辛苦,但看着沉甸甸的麦穗,感受着丰收的喜悦,同学们干得格外起劲。林墨依旧是那个干活的好手,他的体力、耐力和对工具的使用效率,让社员们都啧啧称奇。

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更是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四九城的大街小巷:经过粮食丰收和政策的有效调整,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终于正式通知开始恢复!

虽然还没恢复到从前,但经历过那刻骨铭心的饥饿的人们,深知这其中蕴含的意义。粮站前再次排起了长队,但这一次,人们脸上不再是焦虑和恐慌,而是带着轻松的笑容,相互打着招呼,议论着终于可以稍微放开肚子吃几顿饱饭了。

紧接着,副食品的供应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丰富起来。菜市场里,蔬菜的种类多了,品相好了;肉铺里,虽然依旧要凭票购买,但柜台里总算能看到些肥肉和骨头了;

偶尔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不要票的议价鸡蛋或活鱼。消失已久的豆腐、豆芽等豆制品也重新出现在摊位上。胡同里又能听到熟悉的“磨剪子戗菜刀”、“换鸡蛋”的吆喝声。

四合院里的生活气息也随之浓郁。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气,似乎都多了几分油水。

三大妈算计着多出来的粮票,琢磨着是攒起来还是给孩子们改善改善;许大茂家关起门来吃的花样更多了;傻柱往贾家送吃食时,碗里的肉片似乎也厚实了些;连贾张氏,抱怨的声音都似乎低了一点——虽然秦淮茹的工资不高,但定量恢复和副食稍丰,总算让她感觉日子没那么紧巴了。

林墨看着这一切,心中欣慰。时代的车轮虽然沉重,但总算在向前滚动。饥饿的阴影正在逐渐褪去,普通人的生活重新燃起了温暖的烟火气。

夏粮丰收的喜悦如同暖风,吹散了盘踞在四九城上空多年的饥饿阴霾。

随着城镇居民粮食定量正式恢复到困难期前的水平,一种久违的、扎实的安稳感重新回到了千家万户。虽然远谈不上富裕,但肚子里有了实实在在的粮食打底,人们脸上的愁容淡了,脚步轻快了,连带着说话的声音都仿佛响亮了几分。

在这股回暖的潮流中,李怀德副厂长与红星公社签订的"工农协作"协议,其价值愈发凸显。轧钢厂的工人们发现,食堂里的菜色不仅比以前丰富,更重要的是,时不时就能见到水灵灵的、带着露珠的新鲜蔬菜!

西红柿炒鸡蛋里的鸡蛋似乎多了些,偶尔还能见到几片油汪汪的肥肉片。这些新鲜蔬菜和鸡蛋,正是来自红星公社那片日益壮大的温室大棚。

"今儿食堂有拍黄瓜!嚯,这黄瓜,顶花带刺,真嫩!"

"可不是嘛,听说就是咱厂子跟郊区公社合作那大棚里产的!直接拉过来的,能不新鲜吗?"

"李厂长这事儿办得地道!以前想吃口新鲜绿叶菜,得多难啊!现在好了,咱工人也能时常吃上了!"

"是啊,李副厂长别看是管后勤的,心里真装着咱工人!办实事!"

类似的议论在食堂、车间里悄然流传。李怀德"关心工人生活"、"有办法、能搞来东西"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虽然他依旧主要分管后勤福利,但在普通工人心中的分量和声望,隐隐有盖过只管抓生产、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的杨厂长的趋势。这无形中的政治资本,让李怀德在厂领导班子里说话底气都足了不少,处理起其他事务来也更加顺畅。

厂里生产任务重,上级检查、兄弟单位交流学习也随之增多。杨厂长和李怀德的接待任务自然变得繁忙起来。小食堂的灶火,几乎每晚都熄得比往常晚。

傻柱作为食堂的厨艺担当,被叫去加班做小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对此,傻柱倒是乐在其中。

一来,能给领导做饭,露脸长手艺,说不定哪天就被哪个大领导看中了;

二来,每次做完小灶,总能多少"落"下点好食材,或者是一些没怎么动过的"折箩",这些油水十足的好东西,大部分都进了他的饭盒,除了自己和妹妹吃的部分最终流向中院贾家。

何雨水多少也开始有点意见。小姑娘上了高中,课业繁重,平时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常常她周末回来,一餐吃不了多少,剩下的本来可以第二天吃的都被送到了贾家。

她默默收拾着哥哥乱扔的衣服,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和委屈,但懂事的她从未抱怨过,只是更加沉默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