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手艺人立地为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2章 研讨(第2页)

休息结束,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气氛更加开放自由。在讨论“青年设计师草图点评”环节,他俩再次发难。张思远在展示自己一组线条极其流畅、造型颇具“未来感”的椅子草图后,直接望向林墨:

张思远:

“林墨同志,我们刚才看了几位青年同志的设计草图,大多还是在现有框架内修修补补。我有个疑问想请教,您设计的‘东方韵律’在广交会上获得成功。”

“是否恰恰证明了,只有像您这样敢于突破传统形式、融入更国际化的审美元素,才能做出真正受欢迎的产品?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平时是否过于强调‘实用’和‘工艺’,反而束缚了设计的创造力?”

林墨微笑回应:“张同志过誉了。‘东方韵律’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解决了外商对舒适度、现代感的需求,这是市场定位的结果。”

“其次,它的‘突破’始终建立在龙成厂老师傅们能实现的工艺基础上,比如那些曲线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既能美观又能高效生产的榫卯节点和弯曲工艺。”.

“我认为,创造力不是无视束缚,而是在束缚中找到最优解。这不是束缚,是设计师的责任。”

陈敏接着提问,语气温和却带锋芒:“林墨同志说得对,要结合实际。但我们也注意到,国际上最新的设计思潮,比如北欧的极简有机风格、意大利的现代主义,它们对形式的探索非常大胆,常常领先于当时的工艺水平,反过来推动工艺革新。”

“您是否认为,我们也应该适当鼓励这种更具前瞻性、甚至暂时可能有点‘难产’的设计探索,而不是永远被现有工艺牵着鼻子走?毕竟,艺术有时需要一点超前嘛。”

林墨略作思考,沉稳回答:“陈同志提到的国际潮流,我也在水木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上看到过一些,确实很有启发性。我们当然要学习,但学习的是其内核,比如对人体的关怀、对材料本质的尊重,而不是单纯模仿形态。”

“而且,您提到的那些国家,其工业基础和材料科学与我们现阶段不同。我认为,前瞻性应该体现在对未来人民生活需求的预判和对材料工艺发展趋势的理解上,比如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我们的胶合板、竹材,或者改进涂装工艺。”

“设计可以引导工艺,但这个引导必须是基于对工艺发展规律的尊重,是一个携手共进的过程,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硬拽。目前,让工艺能稳定、高效地生产出优质产品,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基本需求,才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走不稳,谈飞跃可能会摔跤。”

张思远有些不耐烦,语气加重:“照您这么说,我们设计师就只能永远跟在生产后面,做修修补补的匠人了?艺术价值在哪里?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

“龙成厂的成功案例难道不是个例吗?如果大家都像您这样思考,国内的设计教育还有什么意义?直接培养技工不就好了!”

林墨神色不变,语气反而更平和:

“首先,我们的成功不是个例,我们已经成功了两个系列了,其次张同志,您误会了。我们觉得设计师从来不是‘跟在后面’,而是‘走在前面看清路’。看清用户需求的路,看清材料性能的路,看清工艺实现的路。”

“这条路看清楚了,才能带领生产走向正确的方向,避免资源浪费。设计师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这个‘看清’和‘带领’的过程中,体现在将艺术美感与实用、工艺完美结合的能力上。这需要深厚的积累和智慧,绝非简单模仿形式或空谈理念。”

“设计教育的重要意义,正是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综合的、负责任的设计思维,而不是只培养画漂亮图纸的‘艺术家’或者只懂技术的‘技工’。龙成厂的案例或许是个例,但它证明了一条在当前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路径。”

张思远和陈敏一时语塞,他们发现林墨总能将他们的“艺术”、“超前”、“国际”拉回到“现实”、“需求”、“工艺”的维度进行讨论,并且逻辑自洽,难以驳斥。

会场其他人,特别是实践派的代表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林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