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手艺人立地为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8章 期末与七级(第1页)

接下来两天,林墨拉着弟弟林贤,利用周末时间,赶在供应最紧张之前,去菜站排长队买回了配额里的大白菜、萝卜、土豆,又联系煤铺,订好了够烧一冬的煤球和劈柴,整齐地码放在自家屋檐下和小厨房里。

看着储备充足的过冬物资,程秀英心里踏实了许多。

忙完家里的琐事,林墨便返回了水木大学。期末的氛围已然浓郁,图书馆和自习室灯火通明,这里只能听到纸笔摩擦的沙沙声。

林墨迅速切换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大二的课程深度和广度都非大一可比,但他基础扎实,又有强大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复习起来虽需投入精力,却也有条不紊。

他不再花费大量时间在单纯的题海战术上,而是更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贯通。这让他能在同样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复习效率。

同时,发动机研究小组那边也进入了期末数据整理和阶段总结时期,对新模型的需求暂告一段落。林墨得以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业。

而红星公社大棚设计的事情,在周伟国学长的主导下稳步推进。林墨主要负责沟通和提供一些结构受力方面的建议,并未占用他太多时间。

周伟国几次利用周末跑去公社实地勘测、与社员交流,设计方案几经修改,已日趋成熟,预计寒假前就能拿出最终施工图。王振山书记几次捎来口信,表达感激之情。

当大多数同学在为期末考试成绩奋力拼搏时,林墨的内心,却已悄然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七级工的那道更高、更陡峭的门槛。

六级工的核心是精度与复杂构件的独立制作,而七级工,根据赵山河师父和雷万春师傅偶尔透露的只言片语,那将是另一个层面的飞跃。

它要求的不仅仅是“做出来”,更是“知其所以然”,并能进行“创造性”地解决疑难杂症,甚至涉及一定程度的“设计”与“规划”。它需要匠人对材料特性、力学原理、工艺流程有更深邃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夜深人静,当林墨的意识再次沉入“鲁班工坊”时,他不再仅仅进行重复性的精度练习。他开始有意识地将这段时间在图书馆啃读的那些材料科学、结构力学知识,与工坊中传统的木作、土作技艺进行对照、印证、融合。

他尝试用弹性力学的观点,去分析一个复杂榫卯节点的应力分布;

他试图用水泥水化反应的微观模型,去理解传统三合土配比为何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他思考着有限元思想的萌芽,如何能应用于大型木结构的受力模拟与优化。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常常陷入思维的僵局。现代工程科学与传统经验技艺,属于两套不同的思维体系。但他乐此不疲,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能感受到意识深处那工坊传来细微的、满足的震颤。

那“土作”区域的光芒,似乎也随着他对材料本源和力学规仪理解的加深,而愈发凝实,甚至开始微微向外扩展。

他知道,这就是通往七级工的道路——不再局限于手头的刀凿斧锯,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思考,以及必不可少的、更高层次的实践锤炼。

期末考试在一场冬雪中落下帷幕。但他并未像其他同学一样,考完便彻底放松,或归心似箭,或呼朋引伴。对他而言,学期的结束,意味着另一段重要修行的开始——探寻通往七级工的道路。

他先是提上两瓶好酒和一条好烟,去了师父赵山河那座弥漫着木头与烟叶气息的小院。

赵山河听完林墨关于六级工技艺已然纯熟、渴望更进一步的想法,眯着眼,嘬了半天烟袋,才缓缓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