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手艺人立地为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7章 牵线与捆绑(第1页)

周末下午,红星公社的王振山书记如约而至,还带上了大队长李老栓。两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脸膛被寒风吹得通红,眉宇间带着庄稼人特有的质朴和一丝焦虑。

林墨在校门口接了他们,直接带他们去了系办公楼,找到了平时比较关心学生实践活动的刘辅导员。

在王书记略显局促但条理清晰的叙述中,林墨和刘辅导员明白了他们的困境。原来,红星公社看到石景山公社搞温室大棚效益不错,决心明年开春也上马这个项目,千方百计弄来了石景山那边的建设图纸。

但拿到手才发现,对比建鹏条件,两地的土壤条件、水文环境、特别是冬季主导风向和积雪荷载都有差异,照搬图纸风险很大,他们自己又看不懂,更不会改,眼看计划要搁浅,这才心急火燎地找到“有本事”的林墨。

刘辅导员听完,肯定了公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也理解他们的难处。

“王书记,你们这个想法很好,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生产,是条好路子。林墨同学说得对,他目前的知识储备确实还不足以独立完成设计。不过你们别急,我们系里有高年级的同学正在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类结合实际生产问题的项目,正是他们需要的实践机会。”

他沉吟了一下,拿起电话:“这样,我联系一下带毕业设计的张教授,看看他手下有没有合适的学生愿意接这个课题。”

等待的间隙,林墨跟两位公社领导聊到了后续的计划,王书记和李老栓又跟林墨倒起了另一桩苦水。

“这图纸问题算是解决了,建大棚的材料也是个大难题啊!”王书记叹着气,“搭架子需要的钢管、角铁,覆盖的塑料薄膜,压膜的卡簧……哪一样都得要钱现在还要工业券!”

“公社账上那点钱,买种子化肥都紧巴,哪够买这些金贵东西?本来指望着跟轧钢厂换点边角料,可那点东西也不够啊,而且总不能一直靠换……”

林墨静静地听着,脑中飞快思索。忽然,他想起之前李怀德副厂长对稳定副食品供应渠道的重视,心中一动,开口道:“王书记,李队长,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你们看行不行。”

两人立刻看向他。

“轧钢厂为什么愿意跟你们换边角料?是因为他们需要计划外的农副产品来丰富职工食堂,改善生活。这说明他们对稳定的蔬菜供应是有需求的。”林墨分析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这种临时的‘换’,变成一种长期的‘合作’呢?”

“长期的合作?怎么个合作法?”王书记眼睛一亮。

“比如,由公社出面,和轧钢厂签个协议。公社以土地、劳力和未来的蔬菜产出作为入股,轧钢厂以建大棚所需的材料、甚至部分技术支持作为入股。”

“大棚建起来后,产出的蔬菜,在满足公社自身需求和上交任务后,优先、优惠供应给轧钢厂食堂。这样,轧钢厂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就近的蔬菜供应基地,解决了职工吃菜难的问题;公社则解决了启动资金和材料难题,获得了发展生产的本钱。这叫‘工农协作,互利共赢’。”

王书记和李老栓听得目瞪口呆,随即脸上涌出巨大的惊喜!

“这……这法子好!太好了!”王书记激动地一拍大腿,“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林技术员,你真是……真是给我们指了条明路啊!这样搞,轧钢厂肯定愿意!他们出材料,我们出地出力出菜,大家都有好处!”

李老栓也兴奋地直搓手:“对对对!还是林技术员脑子活!这下材料问题说不定真能解决了!”

正说着,刘辅导员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王书记,好消息!张教授很支持,他正好带一个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是《轻型农业结构设计与优化》,你们这个温室大棚项目非常契合!他已经让那位叫周伟国的同学准备一下,过来跟你们具体对接了!”

不一会儿,一个戴着眼镜、身材高瘦、看起来颇为沉稳的男生走了进来,正是大四的周伟国学长。刘辅导员简单介绍了情况,周伟国显然对这个能落地的实际项目很感兴趣,立刻和王书记、李老栓交流起来,询问具体的地形、土壤、气候数据和要求。

林墨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补充一两句关于轧钢厂可能提供材料规格的信息。最后,确定由周伟国作为毕业设计负责人,带队去红星公社实地勘察测量,然后进行针对性设计。

林墨则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在周末去公社帮忙打下手,参与一些基础的测量和绘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