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手艺人全文阅读_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2页)

笔锋一转,指向那座高楼。“而现代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讲究的是‘致广大’。它需要你将视野提升到云端,俯瞰全局”。

“你不仅要懂结构、懂材料,更要懂环境、懂流程、懂协作、懂经济。它要求的是‘出乎其外’的统筹之力,是将无数‘精微’整合成一个稳固、高效、和谐整体的智慧。”

“你感觉进展慢,并非能力不济,而是从‘尽精微’到‘致广大’的关键蜕变期。”梁先生的目光充满期许。

“你的木工根基,尤其是对结构、对材料、对‘理’的深刻理解,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是你构建万丈高楼的‘基石’与‘锚点’。但切不可被基石所困,要学会站在基石之上,仰望并规划整个天空。”

他拿起那枚微型榫卯,又指了指纸上的高楼:“你看,这小小的榫卯,其内部力的传递、构件的平衡,与一座高楼中荷载的路径、结构的稳定,在‘理’上是否隐隐相通?”

“你需做的,便是将你在微观世界中领悟的‘结构之理’、‘平衡之道’,提炼、升华,应用到宏观的构建之中。同时,更要主动去学习、去吸收那些你尚且陌生的,关于现代施工组织、项目管理、新材料应用的系统知识。”

先生一番话让他他明白了不是技艺无用,而是需要转换视角,将技艺内化的“理”与外部系统的“法”相结合。

“多谢先生指点!”林墨起身,郑重行礼,眼中重现清明与坚定,“学生明白了。是学生此前过于沉溺‘技’与‘微’,未能及时将视野提升至‘道’与‘广’。今后定当在深耕技艺之‘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代工程体系知识的学习与融汇。”

梁先生欣慰地点点头:“善。你有此悟性,假以时日,必能在现代营造领域开辟出新天地。若有心得,随时可来与我探讨。”

“先生教诲,学生茅塞顿开。”林墨心悦诚服,深深一揖,“只是……学生虽明其理,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去系统构建这‘致广大’的视野。现代建筑涉及环节众多,学生恐管中窥豹,不得要领。”

梁思成先生微微颔首,对林墨能立刻抓住关键颇为赞许。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缓声道:“理论课程与实践观察固然重要,但若要快速把握全局,莫过于直接研读一座建筑完整的‘生平记录’。”

他目光投向窗外,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些拔地而起的楼宇:“我们水木大学,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校园建设,那些教学楼、实验室、宿舍,从立项论证、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变更洽商,到最终竣工归档,都留下了完整的档案。这些档案,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建筑建造史’。”

梁先生转向林墨,眼神中带着引导与期许:“你若能申请到学校工程管理部门,调阅一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完整建设档案,从头至尾潜心研读。”

“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项目负责人,去理解为何如此选址、为何采用此结构、图纸如何深化、施工如何组织、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成本如何控制……沉浸其中,追溯其决策脉络与实施细节。”

“如此,你便能跳出单一视角,真正站在项目统筹者的高度,去把握现代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全貌。这比泛泛地跑十个工地,或许收获更大。”

带着梁带着先生的点拨,迷津后的豁然与一丝忐忑,林墨找到了班主任吴老师。

当他在教研室外的走廊里,向吴老师说明来意,希望能通过系里协调,申请去学校基建处档案室借阅完整的建筑项目建设档案时,吴老师扶了扶眼镜,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诧。

“林墨,你说你要借阅什么?完整的项目建设档案?”吴老师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引得旁边经过的两位助教都侧目看来。

“你……你现在才大四上学期!按照教学计划,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前期调研通常都在大五才开始。即便是那时,也大多是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和图集,像这样要求调阅包含立项、预算、施工记录在内的全套原始工程档案……”

吴老师顿了顿,组织着语言,语气中充满了不解与审视:“这通常是硕士生,甚至是在职工程师进行深度课题研究或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时才会提出的需求。”

“里面的内容庞杂、专业性强,很多原始记录甚至涉及当时的技术决策和内部流程,并非普通的教学参考资料。你一个大四学生,怎么会突然想到要看这个?而且还要看完整的‘留档’?”

也难怪吴老师如此反应。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档案管理严格的年代,一个本科生的此类请求,确实显得过于超前和“逾矩”。这已远远超出了优秀本科生求知若渴的范畴,更像是一个成熟研究者才会有的行为。

林墨早有准备,他神色平静,语气诚恳地解释道:“吴老师,我明白这个请求有些冒昧。是梁思成先生建议我这样做的系统研读一座建筑从诞生到落成的完整档案,是理解现代建筑项目全局运作、提升综合统筹能力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