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工手艺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9章 政策动向与支农逸事(第2页)

土木系六零级的学生们背着铺盖卷,乘坐大卡车,又一次来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与秋收时金黄的忙碌不同,春耕的田野上充满了新翻泥土的湿润气息和播种的希望。学生们被分配到各生产队,主要负责一些撒种、施肥、平整土地的辅助性劳动。

住宿条件比上次更艰苦一些,男女分别安排在公社腾出的几间大仓库里,打通铺,但经历了半年大学生活和上次支农锻炼的同学们,大多已能坦然面对。

林墨的情况则有些特殊。他人刚到公社,还没等分配具体农活,就被闻讯赶来的公社书记和几位老把式给“抢”了过去。

“林技术员!你可算来了!”公社书记热情地握着林墨的手,像是见到了救星,“去年秋收你给修的那些犁耙、锄头,好使得很!开春这阵子紧着用,又有不少家伙什出毛病了,还有几架新犁要打!这回还得全靠你啊!”

于是,林墨的工作岗位直接被定在了公社农具修理站。一间简陋的棚子下,堆满了待修的、缺胳膊断腿的各式农具,以及需要新制作的犁辕、耙架。

林墨二话不说,套上自带的旧工装,立刻投入了工作。锤敲斧凿,锯拉锉磨,熟悉的节奏再次响起。

他手艺精湛,效率奇高,往往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三两下就能让一件濒临报废的农具重获新生。

新做的犁耙,更是结构合理,轻便结实,乐得老农们合不拢嘴。

休息间歇,公社组织社员学习今年3月份新颁布的“农村六十条”。

公社干部拿着文件,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大声宣讲着里面的政策:强调“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要克服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减轻农民负担……许多条例直指此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旨在调动农民积极性,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业生产。

林墨一边修理着锄头,一边凝神听着。当听到“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时,他手中的锉刀微微一顿。

这条政策透出的信号,与他记忆中的历史走向吻合,意味着最困难的时期或许即将过去,农村的经济活力将开始一点点复苏。

这对于依赖农村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龙成厂,以及千千万万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他注意到,周围旁听的社员们,虽然大多沉默着,但那专注的眼神和微微挺直了些的腰板,显露出他们内心的波动与期盼。

这天下午,正当林墨在给一架新犁安装犁头时,公社里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个社员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大声嚷嚷着:“野猪!北山峪那边发现野猪群了!好大一群!把刚出苗的土豆地拱了一大片!”

林墨心中一动,北山峪?那不就是去年冬天他和傻柱发现踪迹、并最终由他独自猎杀的那群野猪活动的区域吗?它们竟然又壮大起来了?还是另一群?

公社书记一听就急了:“这帮祸害!刚有点缓过来的苗头,又来糟蹋庄稼!必须组织人打掉!孙老蔫!孙老蔫呢?”

话音未落,一个精瘦矮小、眼神锐利的老头就挤了过来,正是公社最好的猎手孙老蔫。他嘬着旱烟袋,眯眼听着社员的描述,半晌,哑着嗓子开口。

“听这动静,像是老群落了。得赶紧打,不然等下了崽,更麻烦!”

他目光一扫,恰好看到正在棚子里干活的林墨,眼睛一亮,径直走过来,一把拉住林墨的胳膊。

“小林!别鼓捣这破犁了!跟俺进山!打野猪去!你这娃子手稳、眼神毒、胆子大,跟我学了那么久的布陷阱,是把好手!俺需要个帮手!”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愣住了。带队的刘辅导员和同学们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让一个大学生跟着猎人进山打危险的野猪?

“孙大爷,这……这太危险了!林墨他是来支农的学生,不是猎户……”刘辅导员连忙劝阻。

孙老蔫把眼一瞪:“啥学生猎户的?这小子比其他村正经猎户都不差!去年冬天……”

他差点说漏嘴,赶紧刹住,改口道,“反正俺知道他底细!手上有真功夫!进山不是闹着玩的,没个靠谱的帮手不行!就他了!”

周伟在一旁听得两眼放光,激动地嚷嚷:“打野猪?带我一个!带我一个!我力气大!我也能帮忙!”

孙老蔫斜了他一眼,毫不客气地摆摆手:“你?一边凉快去!山里头不是光有力气就成,还得有脑子、有经验、手底下有准头!你去?别野猪没打着,再把自个儿折里头!俺可负不起这责!”

周伟被噎得满脸通红,却又无法反驳。其他同学也是面面相觑,看向林墨的目光充满了惊奇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