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房结构图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章 行动与态度(第2页)

“小林同志,忙呢?”杨厂长和蔼地问道。

“杨厂长好!”林墨连忙起身。

“坐,坐。”杨厂长示意他不用拘束,“这次的军工任务,你们木模组功不可没,尤其是你那个小发明,效果显着啊。张主任跟我汇报,木模组里有你参与的项目所有问题都是迎刃而解”

“是的,杨厂长。”张主任接口道,“小林同志这套辅助定位的方法,对提升整体效率和培养新人很有帮助。”

杨厂长赞许地点点头:“嗯,很好!技术革新就是要这样,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能推广、能传承,提升整体战斗力!小林啊,你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没有什么心得或者建议,可以让我们整个木模组乃至厂里其他类似工种的效率再上一层楼?”

这是一个展现价值的机会。林墨略一沉吟,结合《鲁班经》中的古老智慧、工坊里的模拟经验以及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提出了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杨厂长,我发现很多复杂重复的曲面或异形部件,每次做新模都需要重新放样、刮削,效率低且一致性难保证。我建议,对常用的、标准化的关键曲面,由技术科牵头,用硬木或金属制作高精度的‘母样板’。木模组制作时,只需按‘母样板’复制‘子样板’用于定位或检验,能极大减少重复劳动和人为误差。”

这其实是《鲁班经》中“规矩方圆”思想的现代应用。

“一些大型复杂木模,其实可以拆解成多个相对标准的‘模块’。如果预先制作好一批不同规格、精度达标的通用模块存放。接到新任务时,只需根据图纸选用合适的模块进行组合,再重点加工非标部分,能大幅缩短生产周期。”

这类似于现代工业的预制件思想。

“张主任和邱师傅他们经验丰富,手里都有很多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小技巧、小窍门,比如某种特殊榫卯的快速制作法、某种木材的简易处理技巧。建议组里每周或每两周抽个把小时,请一位老师傅或做得好的青工,专门讲解演示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也能避免好经验失传。”

这是林墨从鲁班工坊“传承之径”得到的启发,知识需要流动。

杨厂长听着,眼睛越来越亮。林墨的建议没有空话套话,条条切中要害,可操作性强!第一条是基础保障,第二条是效率革命,第三条是人才培养!尤其是“小窍门”分享这个提议,看似简单,却直指技术传承的核心——经验显性化。

“好!非常好!小林同志,你这三条建议,条条是金玉良言啊!”杨厂长非常高兴,对旁边的技术科长和张主任说,“听到了吗?立刻着手落实!样板库、模块化,技术科牵头调研,尽快拿出方案。技能交流这个,张主任,你们木模组下周就开始试行!要在全厂推广这种‘传帮带’、‘经验共享’的好风气!”

“是!厂长!”技术科长和张主任连忙应下。

接着,在杨厂长和众人的关注下,林墨也兑现了他“共同提高”的承诺。他没有藏私,而是将自己在工坊中通过《鲁班经》领悟并实践、又在军工任务中证明有效的几项提升木模精度和效率的关键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木模组的同仁们。这些技巧,有的他们没听过,有的则是对传统方法的精妙改良,听得在场的老师傅们都频频点头,年轻工人更是如获至宝,纷纷记录。

杨厂长全程观看,脸上的赞赏之色毫不掩饰。分享结束后,他走到林墨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洪亮而充满勉励:

“小林同志!今天你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觉悟高!技术精湛,更难能可贵的是胸襟开阔,懂得分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不仅自己是个好渔夫,还愿意把打渔的本事教给大家!这很好!非常好!”

杨厂长的目光扫过整个木模组,语气铿锵:“我们搞建设,需要技术,更需要像林墨同志这样,既有高超技术,又有大局观、懂得带动集体共同进步的模范!厂里需要你这样的青年骨干!有没有留下来的想法”

林墨斟酌了一下说道“谢谢杨厂长夸奖,不过我师父还在龙成,我还没出师呢,要回去跟师父学手艺”

他心里则是想着,这个家伙连个能落实的承诺都没有,怪不得在剧里被李怀德一下就弄去扫地去了。

林墨清晰地感受到了李怀德与杨卫国两位领导风格的不同:一个精明务实,善于用看得见的利益激励和笼络人才,为未来布局;一个则更看重集体进步和技术传承,用荣誉和期许来树立榜样,激励人心。但是对在后世已经吃过很多领导画的大饼的林墨,他更喜欢李怀德的风格,有好处就明明白白地摆出来,那些虚东西还不知道能不能变现呢。

杨厂长笑着说“年轻人学手艺最重要,很好,轧钢厂的大门一直为你敞开,等你学成后考虑一下”

“谢谢杨厂长的鼓励!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继续学习,努力工作,和同志们一起进步!”林墨的回答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