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木屋图片大全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7章 选择(第2页)

“林墨啊,”梁先生直起身,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语气中充满了感慨,“看这模型,你已经不是简单地照猫画虎了。这斗拱的‘卷杀’,这屋面的‘举折’,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这里面的精气神,你算是抓住了!看来,那些老规矩、老法式,你是真的吃到肚子里,化到手里了。”

林墨微微躬身,态度谦逊:“先生,您过奖了。我就是个手艺人,按着您给的图纸和书上的道理,一遍遍试,一遍遍改。”

“有时候做着做着,好像突然就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里的木头该怎么受力,那里的榫卯为什么要这样咬合。感觉不是我在做它,是它在教我。”

“说得好!‘是它在教你’!”梁先生击节赞叹,这就是‘格物致知’!工匠到了高深处,就不是用手在做,是用心在体悟了!”

他兴奋地在书房里踱了两步,但随即,笑容慢慢收敛,一抹沉重的阴影爬上眉梢。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被各种新建筑物逐渐改变的天际线,长长地叹了口气。

“林墨啊,你能把这些千百年前的古建筑,用木头还原得这么有精神,我心里是真高兴。可一看到外面,我这心里头……就又堵得慌了。”

老先生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难以言说的痛惜,“你可知道,当年,我和几位先生,为了保护这座千年古城的风貌,呕心沥血做了多少方案?我们想着,老城就像一本活的历史书,不能轻易撕毁啊。新城可以另找地方建,为什么非要拆了旧的盖新的呢?”

他转过身,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憾恨。

“可是……没人听啊。眼看着那几百年的城墙,说扒就扒了;那些记录着前朝旧事的牌楼,说拆就拆了;还有那些密密麻麻的胡同、四合院,一片片地推平……我这心里,跟刀割一样。”

“有时候晚上做梦,都梦见自己徒劳无功地想挡住那推土机……唉,人微言轻,人微言轻啊!”

老先生捶了捶自己的胸口,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显得有些凌乱和苍凉。

书房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林墨看着老先生佝偻的背影和脸上深刻的皱纹,能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无力与悲伤。他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自己带来的那个精巧的观景阁模型上,心中一个念头逐渐清晰。

他走上前,将模型轻轻放在书桌显眼的位置,声音温和而清晰地说道:

“先生,您别太难过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事,或许真的非个人之力所能挽回。”他顿了顿,指着那模型,“不过,完整的古城我们留不住,但把它的样子,把它曾经的神采,尽可能原原本本地‘留住’,是不是还有办法?”

梁先生疑惑地转过头,看向林墨:“留住?怎么留?照片太容易变坏,图纸又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

“我们可以用这个法子,”林墨轻轻敲了敲桌上的模型。

“组织一批可靠的人,像我做这些模型一样,抢在更多老建筑消失之前,把它们按精确的比例,用木头,或者别的材料,一件件地做出来!不光是紫禁城、天坛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地方。”

“还有那些有代表性的城门楼子、有故事的胡同四合院、老字号商铺的门脸……甚至,我们可以根据史料和老照片,试着把一些已经被拆掉的、特别重要的建筑,也给复原出来!”

梁先生的眼睛猛地睁大了,呼吸似乎都急促了一些。

林墨继续详细解释道:“先生,您想啊,这么做,好处至少有三。第一,这东西立体啊,后人研究建筑史、研究老祖宗的智慧和城市规划,光看图纸哪够?有这么一套模型摆在眼前,比什么文字说明都管用!”

“第二,这本身不就是一套了不起的‘文化遗产’吗?就算真的古城变了样,后人通过这些模型,也能知道咱四九城原来是什么模样,有多气派,多讲究!”

“第三,说不定哪天,人们回过味儿来,觉得某些老建筑特别有价值,想按原样修复,那时候,咱们这套模型,不就是最可靠、最直观的‘图纸’了吗?”

“妙啊!妙啊!”梁先生脸上阴霾尽扫,焕发出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兴奋神采。他激动地来回走动,手指不停地比划着。

“林墨!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个主意太好了!对对对!我们不能光坐着叹气,得行动起来!模型!一套完整的‘四九城古建模型档案’!这比我们写十本书、画一百张图都有力!这是给后人留下了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纸上古城’啊!”

他紧紧握住林墨的手:“林墨,你这不是在帮我解开心结,你这是给咱们国家的建筑文化遗产,找到了一条活路啊!这件事,意义重大,必须做,要尽快做!我要马上联系几个老伙计,商量怎么启动这个计划!”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进书房,将老先生兴奋而充满干劲儿的身影拉得很长。

一个因时代变迁而积郁已久的遗憾,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延续方式。以微缩的模型对抗时间的洪流与时代的变迁,用匠心守护即将消逝的城市记忆,这条道路,虽艰难,却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