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献祭圣女?先啃你的祭品羊66(第1页)
线装装订机搬进印刷坊那天,老秀才特意请了镇上的木匠做了个红绸包裹的木架,把机器架在上面,像供奉着什么宝贝。
这机器看着不算复杂,带着几个穿线的铁针和打结的齿轮,把印好的书页对齐,夹进机器,踩下踏板,铁针“嗖嗖”穿过纸页,齿轮一转,线就打好了结,一本整整齐齐的线装书就成了,比手工装订快得没影。
“这线脚竟比老手艺人缝的还匀!”老秀才捧着刚装订好的《清河镇志》,翻着书页,听着纸页间“沙沙”的摩擦声,眼眶都红了,“以前装订一本书,得用锥子钻孔,用针线缝,一天顶多装订两本,还总歪歪扭扭。
现在倒好,机器一踩,线脚又直又密,翻起来平展得像铺在桌上,真是祖宗都没见过的好东西!”
夏天让人把装订机和印刷机、造纸坊连起来,形成了“造纸-印刷-装订”一条龙。
《清河镇农桑要术》装订成书后,配上硬壳封面,烫上金字,看着就像府城书院里的珍藏本。
农户们拿到书,不再是随便卷着塞在怀里,而是用布包起来,放在炕头的柜子上,说“这书得供着,比老辈传下来的偏方还管用”。
最开心的是学堂的先生们。
以前学生的课本都是散页,用线绳捆着,翻几次就散了。
现在装订成线装书,封面用厚纸板做的,还裱了层蓝布,结实得很,学生们用了半学期,书页都没掉。
先生们摸着书脊上整齐的线迹,笑着说:“这书能传到下届学生手里,真是省钱又省心!”
线装书不光结实,还能做各种样式。
夏天让人做了“折子本”,用来记账本,翻开能平铺,算账方便;做了“口袋书”,巴掌大小,印着《千字文》,孩子们能揣在怀里随时背;甚至赵老三的马车队都订了批“路引册”,印着各地的路线、驿站,装订成线装本,翻起来比地图还方便。
可这规整,却让镇上的“装订匠”孙婆婆心里不是滋味。
孙婆婆做了一辈子线装书,一手“蝴蝶装”做得精巧,书页像蝴蝶翅膀似的展开,平整又好看,以前府城的藏书家都来求她装订善本,说“孙婆婆的线能锁住书魂”。
现在大家都用机器装订,她的针线筐放在墙角,线轴都落了灰,连最挑剔的老秀才都改拿机器装订的书了。
“机器缝的线哪有灵?”孙婆婆坐在针线筐旁,手里捏着根绣花针,对着刚缝好的“蝴蝶装”书页叹气,“我这线,一针一线牵着心意,转弯处都带着活气,机器缝的,直来直去像铁丝捆的,哪能读出书里的韵味?”
有天她捧着本自己装订的《唐诗三百首》,来到印刷坊,非要跟机器装订的比一比。
夏天笑着应了,让伙计取来两本同样的书,一本机器装的,一本孙婆婆缝的——机器装的线脚整齐,翻页顺畅;孙婆婆缝的“蝴蝶装”展开后是整版,看着更雅致,还在书角绣了朵小梅花。
“你看!我这装订才有书卷气!”孙婆婆举起书,脸上露出得意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