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古代流民13(第1页)
清河县的炊烟在战后第三日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稠密。
城门口,乡勇们正帮着百姓把新收的玉米扛进城,金黄的玉米粒从麻袋缝里滚出来,在青石板路上蹦跶着,被往来的鞋底碾出甜甜的粉,风一吹,满街都是玉米香。
“夏天姐,你看这玉米,比去年多收了三成!”赵虎扛着两袋玉米,大步流星地走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伤疤往下淌,却笑得比谁都灿烂。
黑风岭开垦的荒地果然没让人失望,一季丰收就填满了粮仓,连过冬的种子都富余不少。
夏天正帮着李铁匠搬运新出炉的锄头,闻言直起身:“让阿吉记账,留出一半玉米做种子,剩下的除了口粮,都拿去跟邻县换棉花。冬天快到了,得让大家有棉衣穿。”
“哎!”赵虎应着,转身就往账房跑,路过苏清婉的药铺时,还不忘探头喊一句,“苏姑娘,晚上去我那儿喝玉米粥啊!我让婆娘多放两把糖!”
药铺里传来苏清婉温和的笑声:“好啊,我带新晒的草药茶过去。”
李铁匠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捶了捶腰:“打了半辈子杀人的家伙,还是这刨土的锄头摸着暖心。你看这铁口,淬了火也不崩,能跟地里的石头较劲!”
夏天拿起一把锄头,掂量着重量:“这铁矿确实好。等忙完秋收,咱们开个铁器铺,不光做农具,还做铁锅、镰刀,卖到周边县城去,肯定能赚不少。”
“能行吗?”李铁匠有些犹豫,“咱们哪懂做生意啊。”
“阿吉懂。”夏天笑了,“让他算算成本,定个价钱,再让赵虎带人去跑商队,保证亏不了。”
正说着,阿吉抱着账本匆匆赶来,脸上却没了往日的从容:“夏天姐,邻县送来消息,说咱们的铁器不能卖了。”
“为什么?”夏天皱眉。
“他们说……说咱们的铁器用了黑风岭的铁矿,那是‘军矿’,私造铁器售卖,是犯法的。”阿吉指着账本上的批注,“还说要上报知府,让咱们把铁器坊关了。”
这话像盆冷水,浇得众人心里发沉。李铁匠急得直跺脚:“哪有这种道理!铁矿是咱们自己挖的,手艺是咱们自己练的,凭什么不让卖?”
夏天摩挲着锄头的木柄,指尖感受到铁器的冰凉。
她知道,这不是邻县的主意。
黑风岭铁矿的事,魏庸虽死,但他在官场的盘根错节还在,肯定有人想趁机插手,把铁矿牢牢攥在手里。
“别慌。”夏天沉声道,“阿吉,你去查查是谁在背后捣鬼。赵虎,你去镇北军营地一趟,把这事告诉萧将军,问问他‘军矿私用’的律法到底怎么说。”
两人领命而去,夏天却没回县署,转身往城西的贫民窟走。
那里住着战后收留的蛮族俘虏——都是些老弱妇孺,男丁大多战死或被押往北疆,留下的人靠着织羊毛毯勉强糊口。
贫民窟的土坯房外,几个蛮族妇人正坐在太阳底下织毯,彩色的羊毛在她们手里翻飞,织出的狼图腾却被刻意绣得模糊。
看到夏天走来,她们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眼神里带着警惕和畏惧。
“你们的毯子织得很好。”夏天蹲下身,拿起一条未完成的毯子,羊毛柔软厚实,“我让商队帮你们卖到南边去,赚的钱归你们自己,怎么样?”
一个头发花白的蛮族老妪颤巍巍地开口,用生硬的通用语说:“真……真的?不……不杀我们?”
“只要你们安分守己,就和清河百姓一样过日子。”夏天指着不远处正在晾晒的玉米,“冬天快到了,织些厚毯子,既能换粮食,也能保暖。”
老妪眼里泛起泪光,对着夏天深深鞠了一躬。
旁边一个抱着孩子的蛮族妇人,悄悄把孩子往夏天身边推了推。
那孩子约莫四五岁,怯生生地递过颗野山楂,小手里还沾着羊毛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