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微光筑路(第2页)
“社区是好心,但有些事他们也没办法,得上面点头……”
沈青云认真地听,不时追问细节。他没有轻易许诺,只是默默记下:消防安全隐患、改造计划滞后、社区权责不匹配。他看到的是具体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社会治理概念。
随后在社区会议室的小范围座谈会上,气氛依然有些凝滞。沈青云让小李把他的民情日志放在桌子中央。
“同志们,”沈青云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刚才在‘螺丝巷’,我看到小李同志日志上记着,‘王大爷,子女不在身边,每周二需要帮忙买一次米’。我看到张奶奶担心修水管要钱时的眼神。也听到大家担心消防车进不来。”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社区干部和几位被邀请来的居民代表。
“我们制定的很多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在文件传达到居民手里之前,在资金拨付到项目上之前,连接政策与百姓的,是什么?”他指向那本日志,“是你们,是这本记得密密麻麻的日志,是网格员一次次敲门、一次次解释、一次次协调。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是墙上挂了多少流程图,上了多少智能系统,而是张奶奶的水管有没有修好,王大爷的米有没有人买,消防通道是不是畅通。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汇聚起来,就是老百姓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评判,就是他们心中的公平正义和安全感的来源!”
他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社区干部们抬起头,眼神里有了光。周为民攥着笔记本边缘的手指微微放松。
“但是,”沈青云话锋一转,“我们不能只让基层的同志‘带着镣铐跳舞’。周书记,你刚才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如果太钝,太短,怎么绣出美丽的锦绣?”他看向随行的政法委和市委政法委的同志,“我们顶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基层的承载能力和实际需求。要赋能基层,而不仅仅是任务下压。”
他当即提出,以清河路社区为起点,启动一个“微光计划”试点:
1.赋权:探索建立社区职责清单和准入制度,非社区主责的事务,建立部门下沉人员或购买服务机制,为社区减负。赋予社区党组织更多协调区域内资源的权限。
2.增能:提高网格员待遇,打通晋升渠道,加强实务技能培训。推动“法律明白人”、“平安志愿者”等力量深度融入网格。
3.技术赋能但不替代:开发更便捷的社区治理App,但核心是辅助网格员工作,数据共享要服务于基层研判和决策,而非增加填报负担。
4.联动解难题:针对“螺丝巷”消防隐患等单个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由市、区政法委牵头,建立“吹哨报到”机制,协调消防、住建、城管等部门联合会诊,明确责任和解决时限。
“这个‘微光计划’,不求速效,不图虚名。”沈青云最后说,“我希望,它能像它的名字一样,汇聚每一名基层工作者、每一位热心居民身上的微光,最终照亮我们治理体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就从修好张奶奶的水管,打通‘螺丝巷’的生命通道开始。”
会议结束,周为民送沈青云到车边,这个中年汉子的眼眶有些发红,他用力握着沈青云的手:“沈书记,您……您说的,都是我们心里憋了多年的话!我们……我们一定好好干!”
沈青云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转身上了车。
车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沈青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他知道,“微光计划”前路必然坎坷,会触及利益,会遭遇惯性阻力。但这一次,他手中握着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文件,而是张奶奶可能绽放的笑容,是“螺丝巷”居民未来可以安睡的夜晚,是周为民和小李们眼中被点燃的火苗。
这条通往人心的基层治理之路,注定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坚韧的实践,以及,无数微光的汇聚。而他,愿意做那个最先点燃火种,并守护这光芒不被风雨吹灭的人。他的征程,在深入市井、俯身基层后,找到了最坚实、也最温暖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