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军校国防生开局立一等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9章 微光筑路(第1页)

省委政法委书记办公室的窗帘并未完全拉拢,夕阳的余晖将沈青云的身影投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勾勒出一种沉静的疲惫。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西南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方案》的初稿,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昨日市井走访时捕捉到的声音——摊主的抱怨、老人的怀疑、劳动者的叹息。那些声音像细密的针,刺破了宏观报告构筑的图景,让他真切地触摸到政策与民生之间那道若隐若现的鸿沟。

他拿起笔,在方案扉页空白处用力写下:“治理之道,重在基层,难在落地,成在细节。”这不再是口号,而是昨日行走沉淀下的灼热认知。他决定,不再满足于文件上的推演,要亲手点燃一盏灯,照亮这“最后一公里”的模糊地带。

---

数日后,沈青云的专车没有开往气派的市级行政中心,而是悄无声息地停在了昆北市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区——清河路社区门口。这里一侧是建成不久、管理尚可的回迁安置小区“清河家园”,另一侧则是等待改造、设施陈旧的老旧散居区“螺丝巷”。选择这里,正是因为它的复杂与普通,是西南省无数类似社区的缩影。

社区书记周为民,一个四十多岁、鬓角已染微霜的汉子,小跑着迎出来,双手在旧夹克上擦了擦才伸出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和些许困惑。他接到通知说省政法委有领导要求“看看”,却万万没想到是沈青云亲自来,而且指名要“直接去网格,不看台账”。

“沈书记,欢迎您……”周为民的话被沈青云摆手打断。

“周书记,今天我不是来听汇报的,是来当学生的。”沈青云的目光扫过社区服务中心略显空旷的大厅,墙上挂满了整齐的制度和流程框图,他记得上次走访时那个大妈的评价,“带我去看看你们的网格员是怎么工作的,就去……‘螺丝巷’那边。”

“螺丝巷”狭窄逼仄,电线如蛛网般在头顶交织,空气中飘着饭菜香和隐约的霉味。网格员小李,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正拿着手机和一本厚厚的民情日志,挨家挨户敲门。沈青云示意周为民不要声张,默默跟在后面。

他们走到一户门口堆着杂物的老人家里。小李熟稔地打招呼:“张奶奶,我又来啦!上次您说水管有点渗水,我联系了水务公司的志愿者,下午他们轮休就过来帮您看看,免费的!”

屋里传来老人沙哑而警惕的声音:“小李小李,又麻烦你……真能免费?别到时候又收钱,我老婆子可没那么多……”

小李耐心地解释,掏出手机展示志愿者服务队的照片和承诺书。沈青云站在门外,能清晰地听到老人语气从怀疑到将信将疑的细微变化。他看到小李的民情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家的情况:独居老人买菜不便、几户共用电表常引发纠纷、某处路灯坏了许久……

“每天都要走一遍?”沈青云轻声问周为民。

“规定是每周至少全覆盖一次,但小李他们……基本天天都泡在巷子里。”周为民叹了口气,声音压低,“人手太少,事情太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建、综治、城管、民政、消防……所有任务最终都落到网格。他们工资不高,责任却重,留不住人啊。有点能力的,干几年就想办法考走了。”

沈青云注意到周为民眼中深藏的疲惫,以及小李那本日志边缘被翻磨起的毛边。他心中的某个部分被触动了。宏大的治理体系,最终要靠这些微末岗位上的人的耐心和韧性来支撑。他们面对的,不是文件上的“服务对象”,而是张奶奶具体的疑虑、李大爷实际的困难。

在一处拐角,他们被几个正在用公共水龙头洗菜的居民围住。大家起初有些拘谨,但见沈青云态度平和,便七嘴八舌地说开来。

“领导,不是我们不支持工作,你看这巷子,消防车根本进不来,心里慌啊!”

“说是要改造,喊了三年了,影子都没见!”

“社区是好心,但有些事他们也没办法,得上面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