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小说《小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0章 微光摇曳(第2页)

他没有打扰,默默站在巷口。看到周为民匆匆赶来,额上还带着汗。

“沈书记,您怎么……”

“路过,看看。”沈青云打断他,目光扫过巷子里依旧杂乱的景象,“创文的检查应付过去了?”

周为民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苦笑道:“应付……算是过去了吧。沈书记,实在是……”

“不用解释。”沈青云摆摆手,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我明白你的难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针眼就那么小。”他话锋一转,“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针眼小,而是想办法把线理顺,或者,换一根更坚韧的针。”

他指着巷子深处:“消防通道的问题,联系得怎么样了?”

“消防队那边……说最近任务重,还得再约时间。”周为民有些忐忑。

沈青云没说什么,拿出手机,直接拨通了昆北市政法委书记的电话,语气平和但目标明确:“王书记,我沈青云。我在清河路社区‘螺丝巷’,这里消防通道堵塞的问题,关系到几十户居民的生命安全,是我们‘微光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难题。基层协调有困难,请市里帮忙推动一下,组织消防、住建、街道,明天上午开个现场会,明确责任和时限,好不好?”

他没有用命令的口吻,但话语间的分量不言而喻。挂了电话,他对周为民说:“看到了吗?有些线,你们这根针穿不过去,就需要上面帮着捋一捋。‘微光计划’不是让你们单打独斗,而是要建立一种机制,当基层无力解决时,能有效‘吹哨’,上面必须及时‘报到’。”

周为民怔怔地看着沈青云,心头百感交集。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来自高层的关注并非只是施加压力,也可以是破除阻力的利剑。沈青云不是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在泥泞的一线,亲自为他们疏通堵点。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不平坦。几天后,一个消息在社区悄悄传开:有居民向街道反映,社区搞“微光计划”是“瞎折腾”,“不务正业”,还有人说周为民是想“出风头”,利用省里领导的关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流言的来源模糊,却像冰冷的雨水,浇熄着刚刚点燃的热情。老杨忧心忡忡地找到周为民:“老周,是不是我们太急了?触动了谁的神经?还是……有人看不惯了?”

周为民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推行任何新东西,总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和既得利益。或许是习惯了旧工作模式的同事,或许是某些觉得“多事”的居民,或许……是更复杂的原因。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做点实事,为什么就这么难?

沈青云从其他渠道得知了这些杂音。他没有立刻打电话给周为民,而是在一次与昆北市委主要领导的非正式沟通中,看似随意地提到了基层改革者的不易:“……尤其是像清河路社区周为民这样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也正在干成事。对于这样的同志,我们要敢于为他们撑腰鼓劲,保护他们的改革热情,不能让流言蜚语寒了干事创业的心。”

他的话,如同在暗流中投下了一颗定心石。

“微光计划”在清河路社区的推进,就像在风雨中护住一盏摇曳的烛火。有沈青云亲自疏通关键堵点带来的振奋,也有流言蜚语和惯性阻力带来的阴霾。周为民和小李们在希望与压力的夹缝中前行,他们修好了一些水管,清除了一些隐患,也感受到了改革触及现实时反弹的力量。

沈青云站在省委办公室的窗前,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他知道,点燃微光容易,守护微光不灭,使其最终能星火燎原,需要的是一场更为持久和复杂的战役。这不仅是制度的调整,更是人心的博弈。他揉了揉眉心,眼神却愈发坚定。这条路,既然认准了,就必须走下去。因为那摇曳的微光背后,连接着的是张奶奶们晚年的安宁,是“螺丝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盼。这分量,重逾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