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八章 过河(第3页)
然后按照预定好的驻军方位,背靠堡城,各自安营扎寨。
一时之间,长胜堡外,大军云集,扎营的扎营,巡哨的巡哨,包括押运粮草辎重的车队络绎不绝,人喊马嘶,旌旗林立。
祖大寿与杨振两个人,打发了各自的随从,并肩站立在略显残破的城头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不已。
“谁能想到啊,短短三年光景,你竟然在金海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真的干出了一番功业,辽东有今日这个局面,你杨振实在居功至伟,老夫佩服之至!”
“是啊,哈哈,别说祖大帅你了,就是我自己,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有今日大军会师河东之局面!”
“你真没想过?”
“想过,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这倒不是杨振“谦虚”或者随口应付,而是他先前的确没有料到辽东的形势会变化这么快,会这么快演进到今天这一步。
比如,将选择投降自己的叶赫那拉南褚、白尔赫图、毕力克图、罗硕等满蒙大员及其所部人马编入自军麾下,这就是他先前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想当年,你在红螺山信誓旦旦对老夫所说的天数,到如今,竟然真的应验了。黄台吉暴毙,多尔衮上位,清虏之势,果然由盛而衰。”
显然,这几年关外局势的演变印证了当初杨振在红螺山对祖大寿所说的“胡虏必无百年之运”的话,这一点引发了祖大寿的深思。
“老夫原本以为,多尔衮比起黄台吉之英武明睿不遑多让,却不料其上位之后,受制于盛京八旗内斗,竟不敢带大军出盛京一步,不仅坐视你我收复辽阳、广宁这等重镇,而且放任我大军会师于辽河以东,距离盛京不到百里之地。这种事,搁在三年之前,谁又能想到呢!”
祖大寿感叹完,看着城头下的旷野之上东奔西走但又井然有序的人群,没再说话。
这一次见面,是祖克勇作为祖家子弟去拜会祖大寿的时候,祖大寿叫他居中传话安排的。
杨振知道,既然是祖大寿的安排,那就必定有事情要说,而不是把他叫来,抛开各自随从,站在城头上乱发一通感慨就完了这么简单。
所以,祖大寿不说话,他也不说话。
果然,只是过了片刻,祖大寿突然转过身,看着杨振说道:
“盛京城你准备怎么打?”
“最有利的打法,当然是围三缺一。”
“没错,围三缺一,的确是最易于拿下盛京的打法。老夫与洪督师已有定见,我军此次会师,当以收复盛京为上。”
“我赞成,先拿下盛京再说。”
“宣府军杨总镇那边?”
“我会去和叔父沟通。”
“也好。宣府军杨总镇公忠体国、令人钦佩,但对盛京之战似乎另有想法,你们叔侄一体,这次行动不如与你并作一路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