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三章 共识(第2页)
而杨振一方,则可以趁此时机,抓紧巩固目前已经获得的战果,毕竟眼下已经进入四月,辽东半岛以及金海镇下辖各路地方,很快就将进入移民垦荒和春耕的最佳时节。
而新移民的到来,以及新的大片肥沃土地的开垦与耕作,终将在一两年之后就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到那时,面对战乱频仍、饥荒肆虐的关内局面,手握海量粮食的杨振,面对任何一方力量,就将拥有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
当然,这只是其一。
至于其二,在方光琛等人的建议之下,杨振也决意放弃速战速决的打算,尤其是集中优势兵力毕其功于一役的打算,准备把战线拉长。
说好听一点,叫做从长计议,说不好听一点,就叫做以拖待变。
而杨振之所以同意方光琛等人的建言,当然也不全是为了要以拖待变,而是要放长线钓大鱼,然后一劳永逸,一网打尽。
北伐既然被他推动起来了,那就不能轻易停下。
至少在杨振看来,不能在盛京停下,而是要裹挟尽可能多的人马,以压倒一切势不可挡的力量和态势,继续往北方推进。
至于最终推进到哪里,杨振的想法跟方光琛、沈志祥、张得贵等人的想法并不一致。
而方光琛、沈志祥和张得贵三人的想法,也不完全一致。
方光琛更关注关内战局,他之所以支持战争不应该在盛京结束,而是应该继续往北推进,其主要考虑是以拖待变。
只要关外的战事,尤其辽东的战事依然在进行,不管金海镇存在多少让朝中大臣们忌惮甚至是弹劾的问题,崇祯皇帝都无法叫停正在进行的战争,也不能堂而皇之地的解除杨振的兵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毕竟灭亡清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优先于围剿流贼,其正当性毋庸置疑。
在方光琛看来,能够反制和压制朝廷“调兵入关、会剿流贼”这套说辞的,唯有“清虏未灭,绝不入关”这一个理由。
“卑职建议,都督与洪督师、祖大帅、杨大帅会师之后,对盛京发起进攻之前,应当搞一次誓师大会,拉着洪督师、祖大帅、杨大帅一起公开立誓,若不能铲除清虏,便绝不生入关门。有此誓言在先,那么何时入关,便由都督说了算。”
方光琛想的很周全,对此沈志祥、张得贵也持赞成的态度。
不过大家的共识,到此也就结束了。
至于怎么解决盘踞盛京的清虏主力,方光琛建议围而不打,以拖待变,时间长了,不光关内形势会起变化,盛京内部形势也会起变化。
杨振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之中,不论是金海东路偏师拿下“析木城”,还是金海西路和金海北路偏师拿下“耀州城”,同时也包括辽阳城、海州城,都出现了清虏八旗内部分化与兵变的现象。
因此,不论是方光琛,还是沈志祥、张得贵,都意识到,形势的确是不一样了。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尽管杨振还没有跟方光琛他们几个说起邓常春愿在盛京城内为内应的情况,但是方光琛已经笃定只要金海镇和辽西各路兵马的主力,进抵盛京城下,双方对峙一段时间之后,比如一年半载的,其内部一定会发生变化。